復字在五行属什么?
《說文解字註》復,反復也。从又,畐聲。凡復之屬皆从復。符竹切音福。 按古文字學著作一般認為複字初文作複或復,是後才省作複的形體,故“复”字從又(右手)從畐声,而“複”字則由“履”和“服”構成;但近年也有學者認為二者皆本自一個初文,「復」、「複」二字同音並表義,只是「復」是正寫,「複」是異寫,或「复」是後起字,「複」是先秦漢晉時代的常用字等说法。
以上看法可參看王寧《古文字構形學上編》110頁圖六五〇及六五一。笔者閱覽了《古文字構形學》全書,作者沒有明確指出“覆”“復”“複”三字的關係,只不過在上編第七章“古今字”中指出“從手从言的字有很多是古今字”(453頁),而在下編第一章“繁簡字”中又提出“有些字簡化過程中,上部省略,如‘章’作‘zhāng’,‘方’作‘fāng’”(528頁),似乎“覆”“復”“複”三字是古今字或是繁简字關係。作者並未明確認定三字的親緣關係。 我國古代文字學著作對於三字的關係大多數承襲《說文》,如段玉裁注引許慎的话说“複,反也……復,禮終則反之稱。”清人楊雄《古文筆法》也说“覆,返也。復,往來之謂,亦復也。”近代文字學著作大都沿襲此說。如张中行先生《文字學淺說》中提到“覆、復、複,關係密切……都表示動作連續反复。”(146頁)朱傑人先生著述中也提到這裡的“覆、復、複”三字“都是表示動作的連續反覆。它們的區别只在於‘覆’重視動作的方向性,即是由內向外,‘復’重視動作的順序性,‘複’則重視動作的多次性。”(285頁)“覆”字條) 以上觀點可參看李行健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復”“複”“覆”條。
然而近年的學界大多数学者都認為“覆”“復”“複”三字並非同源字。郭锡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语字典》“覆”字條指出“‘覆’‘復’‘複’在古代有不同的涵義。”并補充说明“‘複’在古代還常作‘復’用。”“‘覆’‘復’‘複’在現代標點漢語里已沒有細微的區别。”(79頁)劉利權等著《古漢語词汇學》“覆”字條則更進一步說“今本《說文》所收‘覆’字,經文獻考證,當中包含‘複’字,‘覆’之本義為‘複’……因此可以說‘覆’即是‘複’。”(356頁)
徐朝鎮先生撰《甲骨文生辭》“複”字條指出“『複』之初文作『復』,『復』之金文作『』……”並引述張中行的話“『復』字从又,『複』字从貝。‘貝’又有‘示’之意,所以‘複’字又作‘復’。”(724頁)其實張中行先生的說法是有誤的。第一,金文“復”字並不是“複”字的一種異體,第二,“貝”與“示”古無字別,且二者皆有表示“神”的意思,所以“複”字作“復”字解是可以的。
總之,現代學界已經普遍認為“覆”“復”“複”三字的來源不同,“覆”字從宀從攴,“復”字從又(右手)從畐,而“複”字則由“覆”和“復”構成。 至於“覆”“復”“複”三字的字形來歷,大多數古文字學著作都說來自于金文字形,然近年的學界多認為其來自於小篆或者隸書。徐朝鎮先生即認為“『覆』、『復』二字的小篆字形都從『殳』,『複』字的小篆字形則從『邑』。”(724頁)並引用孫诒讓的话“『複』字諸隸書,或作『裏』,則『邑』之變形也。”(引自孫詒讓《周禮鄭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