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是属于五行属什么?
颖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禾穗形状;也有像禾穗上有米粒的样子。本义指禾的尖端。《说文》有曰“颖,芒米也” (图1)。由于颖与粮食作物关系密切,因此引申出谷物成熟而颗粒饱满之义,又由“五果为脾,五谷为精”之说,衍伸出精光、精美的涵义。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颖的字型就像是一粒稻谷,上面还有一斜划作为标识,这个斜划在古时就有不同的写法了,有的是短横,有的是长竖,当然还有别的。
后来为了便于书写,把上面的那笔简化掉了(见图2)。这种简化字在现代汉字中是很普遍的。如“禾”字,现在通常写作“禾”或“科”等;再如“单”字,简作“亻”等等。
这些简化字其实只是古文字形的省略而已。如“科”字,甲骨文中有(图3),金文中(图4),小篆字(图5),都是上面有一短竖或者一斜划,表示顶部有尖刺的谷实。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一部分去掉呢?因为汉字的字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演变过程。字体的变化除了字形左右对称,笔画更加规范以外,另一个特点就是上下结构的字体下部笔画越来越缩短,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字体结构。所以这种简化是字体演变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说到字体的演变,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文字学知识。我国古代的字体大体上可以分为六大类:古文(籀文、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其中古文又分金文和大篆两种,隶变后成为今天的隶书;而小篆是由金文简化而来;草书则是在隶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则是由小草演变而成。
上面说了这么多,也许您会问,既然“颖”字从上向下笔依次是禾、页、高,那么它的五行属性应该属于木了吧?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国传统文字学认为凡带“禾”旁的字都属于木字偏旁,可是事实上却并不完全如此。因为“木”字在古代还有另一种写法(图6)。
这种“末”字型的“木”字是古文字“未”的变形,“未”又写作“末端”的“末”。这个字在古代同时具有“树”“草”“未”的含义。如“杞柳”(《礼记·檀弓下》),“未申”,即草木的枝叶(《周礼·地官·草人》),“未”的本意就是草木。可见带有“未”字偏旁的字,五行都属木是对的,但带“禾”旁的“颖”字却不同,因为它与“未”无关,所以不能属于木字部首。它应该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