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那么多黑社会?
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尤其是警匪片,对黑社会的描述是相当“温和”的 比如《喋血街头》,梁朝伟饰演的小混混,和朋友们在台湾闯荡江湖时,被大陆通缉,跑到香港投奔大佬,却被大佬利用完抛弃掉 而《英雄本色》里,狄龙饰演的江湖大佬,对周润发和小马哥(张国荣饰)称兄道弟、情如手足,但背后却是冷血无情,手起刀落杀死亲弟弟小马哥 大佬们平时穿着人字拖,在大排档吃大排档,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中掌控香港,收保护费、开赌坊、放高利贷、贩卖毒品,无利不起早,一切都是为了钱 这些电影中,黑社会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欺负老百姓,压榨普通劳工,压迫底层市民,收保护费和贩毒算是轻的了,有时还要给警察和黑警面子,不然就直接干翻 这样的“黑社会”可以说是相当“温和”了 和真正的黑社会相差甚远 但这就是香港电影的尺度——不能在电影里直接刻画政治问题,就全放到江湖上,于是就有了这么多“温和”的黑帮电影 至于为什么是80年代,这还得从港英政府的统治说起:
二战后,英国政府为了修复战后的经济,大力增加工业产能,而港英政府也效仿大陆实行计划经济,大力兴建设计,导致香港出现大量的工程,而建筑行业又属于劳密集型产业,因此吸引了大量内地移民到香港打工 所以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香港的人口爆炸性增长,由1961年的400万飙升至1971年的530万 这不仅导致了后来的房价暴涨,也让香港社会形成了庞大的草根阶层 为了安抚这群人,当时港英政府大举兴建公屋(廉价住房),提供补贴给穷苦家庭 同时为了照顾工人的积极性,鼓励工厂和劳工工会向工人提高工资和福利,甚至承诺如果工会罢工就会给予补偿金(后来演变为“补薪”) 如果工人需要,政府还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工会在谈判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当工人和企业谈不拢时,政府甚至出面干预调停,要求企业必须支付更高的劳工待遇,否则就加征企业税 这样的政策,自然是深得草根阶层的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有了更多的钱,提高了幸福感;而企业虽然抱怨重重,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因为政府的手里的确有很多他们需要的牌——财政拨款、贷款、税收优惠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黑社会组织自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毕竟政府手里捏着无数张“好牌”,黑社会那两张“烂牌”自然就不值一提了 一直到9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地产泡沫破灭,金融风暴来袭,国际贸易萎缩,大批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和楼市大跌,大量民众失业,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这一下子就把社会最底层的钱袋都掏光了,补薪制度也随之取消 与此同时,香港司法体系进行了改革,法院不再受理黑社会的“江湖事”,而是转交给新成立的仲裁厅处理 法庭也加大了对黑社会的惩处力度,法理之外,再加上伦理道德的约束 香港电影也开始转向描绘黑社会更真实的一面,出现了《黑社会》系列、《蛊惑仔》系列等作品 为黑道正名,把“江湖事”搬上台面,成为香港电影新的尺度标记 对这个转变,有研究者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