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旗故事有哪些?
革命根据地的国旗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军民就设计制作过表示人民政权的“国旗”——苏维埃政权的国旗。如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取得胜利后,起义的领导机构——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起义胜利时在广州市郊黄花岗烈士墓前升起的红旗确定为广州苏维埃政府的国旗。这面旗帜为红色长方形,左上角有一黄色五角星,在五星中又有一把交叉的镰刀斧头。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大会还确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旗。这面旗帜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为一颗镶有金边的五角星。五角星中的上部是一把金黄色镰刀,下部是一把金黄色斧头,两把农具交叉着。在五角星的周围是一圈齿轮。国旗图案的含义是:中华苏维埃是以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为政权的主体,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到处飘扬着“苏维埃国旗”。
抗日烽火中的国旗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1936年7月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各地军民在抗日民主政权区域内,升起了带有红五角星的军旗和以青天白日为图案的国旗。
从1937年10月23日起,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在抗日民主政权辖区内开始使用以四颗黄色五角星靠紧围绕一颗大五角星的军旗和青天白日旗的国旗。1937年12月,朱德、彭德怀在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电函中郑重地申明:“敝军官兵早有令,所到各城一律悬挂统一国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以示民族团结一致抗日起见。”1940年5月10日,在晋东南长治附近的八路军总部召开了由各根据地军政领导150余人参加的华北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今后“国旗必须经常悬挂,教育全体指战员敬礼”。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青天白日旗基本上没有悬挂。1944年底,日军战斗力下降,根据地进入了局部反攻阶段,晋冀鲁豫区军民在重大节日恢复了悬挂国旗制度。
1944年9月,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意见,在国家参政会上正式提出了制定新民主主义宪法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建立的民主联合政府是各抗日阶级、党派的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所使用的是各抗日党派和阶层都能表示接受和同意的国旗。根据这一精神,晋冀鲁豫地区1945年5月1日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为表示对外一致,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本边区国旗,由各抗日党派国旗(如五色、镰刀斧头、青天白日等)通用改为五色,于新政协开议时再酌定新国旗”。不久,晋绥抗日根据地也规定统一使用五色旗。
人民政权的国旗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大多使用革命政权或国家政权象征的“国旗”,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任务终于提到了日程之上。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常务委员会下设的第六小组,主要负责起草拟定国旗、国徽、国歌、军旗等方案。第六小组组长为马叙伦,副组长为徐悲鸿、梁思成,组员有沈雁冰、郭沫若、田汉、吴玉章、蔡元培、张奚若、翦伯赞、朱德、周恩来、李济深、宋庆龄、陈嘉庚等25人。周恩来是小组的主要领导。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从1949年7月起,向全国及海外公布了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截至8月20日,共收到国旗图案1920幅,选出38幅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请各界人民审查讨论。9月25日,第六小组召开了第七次全体会议,对国旗的方案再次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集中到“复字第32号”(即北京华北大学第三部32岁的曾联松所设计、由新政协筹备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对图案进行修改后的国旗)或“复字3号”(即清华大学设计的红色红旗上标有五角的黄色星星图案)方案上来,经新政协全体代表讨论后,多数人主张前者。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一面五星红旗——“复字32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