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故事有哪些?
仁爱是孔子倡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以敬爱自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为起点,逐步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亲亲”是“仁”的起点,也是“仁”的根基。人和物不一样,人是有亲密的亲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老有少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自家的老人孩子,而不管别人家的老人孩子,那天下就很难太平安宁了,所以从最亲的人开始,把爱心扩大到全社会、全人类、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鲁国境内有一条护城河,叫濮水。有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每天早晨用一只能盛一斛米的竹篮子提着饭食,划着一只小船到濮水河里去喂鱼,鱼成群结队地前来,聚集在小船周围争食吃。老人喂鱼的时候,一边喂一边和鱼说:“早上好的!吃吧,吃吧!”与群鱼相亲相爱的真挚样子就和他喂养自己孩子时的样子是一样的,其他观看的人无不喜欢。鲁哀公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去找到这个在濮水边喂鱼的老人,问他:“您大概是一个超然世外的高人吧,为什么不给国君做点事呢?”老人说:“否,否,不能这样讲。我听说,高人的行止没有不是由于他自己所好而这样做的。国君如果也以此为好,高人做了,就是出于自己爱好做;国君不以此为好,高人也做,那就是为名而做了,那就成了牟取名利的人,牟取名利的人,一定不是忠良之士。国君如果用了我,一定会让我治理国家的。我治理国家,结果做得好,我就会以功劳自居;若是做得不好,我又一定会受到惩罚。功劳、惩罚都是不足以使人喜爱的东西,我不愿意做。我听说,尧治理天下,死了以后所埋葬的处所不长庄稼,孔子的弟子治理国家,死了以后,祭祀他们。以尧这样的圣人之君死去都不被人祭祀,而孔子那些弟子虽比不上尧,死后却被人祭祀,尧比孔子他们怎么样?虽然这样,尧比孔子他们稍胜一筹,但是尧也还是没有达到无为的境界呢。”说完后,老人起身离开了船只上了岸就离开了,不再返回。(《说苑·杂言》)
孔子的学生子贡去南游越国,从一个隐士那里听到一个故事。他说,越国的东边有个地方叫桃林,这地方有一个人家,父母双亡了,只有一个成年的儿子,和两个年纪尚幼的孩子,大的七八岁,小的五六岁。他给父母建了一座坟墓,坟墓很高很大,人很难攀越,就在坟墓的四周打上围墙,围墙高二三丈。他对两位幼小的弟弟说:“你们两个如果不能攀上这高高的围墙,就没有饭吃。”大的弟弟尽力攀墙却没超过半途就落下来了,母亲死了还不给埋,大弟弟就饿死了。小弟弟见兄长饿死,心中特别凄怆、悲痛、哀戚,也尽力去攀墙,结果墙倒塌了。两弟弟都饿死了,尸体都和墙一同在父母坟边。子贡听完后,回去就对孔子说:“做父母的不爱他们的子女,做子女的不爱他们的父母,这是人的天性呢?还是他们认为那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呢?”孔子说:“不是的,是教诫的方式不当。”(《吕氏春秋·首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