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怎么写?
从“一”处看“全”,小题目有大视野
红色故事往往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切入,小故事里有大历史。革命战争时期,广大老区人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无私奉献、顽强奋战,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讲好沂蒙故事,需要深入提炼、细致分析,把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一”与“全”有机结合,从一个点上反映革命老区的全貌,使读者能够从“一”窥“全”、通“全”观“一”。
比如沂水县院东头镇横河子村,这里虽然只有80余户、350多口人,却有近百人成为革命烈士。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横河子是山窝窝,十耕九不收,男人当八路,女人送饭忙。”横河子村里没有耕地,乡亲们就在山上开垦薄地、种植谷物。当八路军在此地开展抗日活动时,乡亲们把土地让出来、把种出来的粮食提供给军队当作军粮。还有个村子叫峪子村,全村200余户人家,就有24位烈士。他们当中,有14岁的王宝禄,他因送信不慎被捕,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用麻绳勒死;有15岁的徐宝珍,他为了不暴露地下交通员的住处,拒绝说出联络点,被活活烧死;有16岁的王殿才,他给山后村的部队送小麦,被特务发现追上,他宁死不从,从山上跳崖牺牲……类似横河子村、峪子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胜唏嘘。正是因为沂蒙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牺牲,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胜利。
由点及面讲述红色故事,既要有历史视野,把革命年代放到人类文明史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去认识;又要有中国视野,让革命老区故事和整个中国革命大背景相联系,展现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从“小”处看“大”,小角度有大作为
革命老区里有波澜壮阔的革命英雄故事,也有“小细节”中的“大道理”。革命战争年代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在党的带领下,老区军民生死与共、患难相依,用小米加步枪建立起了战胜一切敌人的铜墙铁壁,塑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讲好革命老区故事,需要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发掘可歌可泣的大义大爱,从一件件小事中展现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比如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妇救会会长李桂芳,当日本兵抢走了村里的粮食,她和乡亲们用仅存的高粱面制作了“菜团子”,继续给山上的八路军做军粮,孩子们的口粮短缺,就用青草、干树叶煮汤当饭吃。再比如,在沂水县夏蔚镇故县村,有个叫董桂兰的妇女,给在山上打游击的区小队烙煎饼、抬担架、做军衣,一干就是8年。在党的领导下,革命老区人民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赞歌。
要讲好沂蒙故事,既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战争年代“一箪食一瓢饮”的艰难困苦,又要在历史叙事中突出沂蒙军民用小煎饼、小马灯、小推车创造伟大奇迹的历史贡献,展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从小处讲大道理,从柴米油盐的琐事和家长里短的闲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展现党领导革命的老区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敢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