帻五行属什么?
“帻”,音ze(四声) “巾或卷而蒙发者,谓之帻;总髻曰髻,高髻曰鬟.帻所以裹髻也.故施之于外,则包结而为巾帻;内则总敛而结之, 则所谓鬟也.”-《释名》 帻,形制与头巾相同,但加有帽檐,状似斗笠.“帻者,古之卑贱者不冠者也.”(同上)据《晋书·舆服志》记载:汉文帝时,因秦时以“帷缯障隔人面”的“蔽膝”之帻为便帽,而“俗庶庶人余妾白接巾无文者”,遂改以乌纱为帻,以便于洗涤.帻初为庶人所戴,后来官宦士人也陆续加以采用.魏晋以后,贵族皆以乌纱为帻,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头饰.
关于帻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源于古代包发用巾的“角巾”.据《太平御览》引陈寿言:“昔高祖(刘邦)以平城之围指魏豹事,获项籍,得范增,乃以帻牵须,谓此也。……至孝武之世始以幞头为巾帻之制矣.”另一种认为是受匈奴“头带毡笠而战”的影响而发明了帻.如《通典》云:“帻盖古之卑贱者所戴,而以毡者胡人之服也.武帝元光中,匈奴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上乃使车骑将军卫青击之.兵出塞,匈奴望见汉军,皆披毡衣骑羊,日且暮时,大风起,尘雾晦冥,汉军视虏而不得,虏视汉军亦不能见;虏除鞍,各引弓而射,汉军不胜.”于是汉武帝“令军中毋得挟毡,被毡者斩’,以应单于‘穿敝衣,骑骆驼'之约.自是之后,兵着不毡帽,而帻变为尖小.”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西汉初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阶级分化日趋严重,出现了许多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和依附农民的私属部曲,他们被称为“隶”,即“奴隶”之意.这些人往往世代相袭,成为家累户传的家庭终身奴隶或家奴.因此,帻最初应当是他们这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物.至于受何种影响而有帻,当是偶然事件而已!
隋唐以来,帻已不再是常见的头饰.到了清代,更是绝迹.现在所谓的“帻”只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用来泛称所有前额部分的头部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