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什么数字?
“五行”最早见于汉代的《尚书·洪范》,记载了箕子向殷纣王讲述“五行”的道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这里实际上指出的是五种物质属性,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不过,后者也是由此而来的。
到了汉代,开始用“五行”来说明事物的特性;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五行”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疾病成因等;隋唐以后用“五行”推算人的运势……于是,这五个字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五行”最初的含义就是表示五种物质性质或状态,后来发展成五行的相生相克说(金生水,水生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土生金”“木克土”的说法——所谓“土生金”实际上是金在土壤中形成的过程;而所谓的“木克土”,其实是指土壤中的木材腐烂之后形成的木炭能够抵御外界对于土的侵蚀力。
所以,用古代的五行观念来指导今天的生活是极不科学的。 然而,古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阐述世间万物的互相作用又确有可观之处。比如,中医理论中就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见《黄帝内经》)。 所以,今天我们谈及“五行”时,不能迷信它的古代含意,也不要完全排斥其科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