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是什么五行?
玥,月字边,月为土;中空,则为水。 土金水,典型的西方属性。 但古人造字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月”,从象形文字看,是个圆形里面一点,像月亮的形状。古代对月亮的认识还受着阴阳观念的影响——月亮永远是阴面的,被云遮掩的只有一半(阳面)能看见光亮,所以是半隐半现的,这就有了后来农历里的朔、望、新(始)月等概念。
“月中分丸魄,天上看弦新”——张九龄《望月》 而这样的理解,必然带来对月亮方位的不同看法。在现代天文学里,人们把月亮定位为地球的卫星,随着地球公转运动围绕太阳运行。但中国人没这么高深,他们是以月亮本身为参照系确定运动的。这就带来了月的方位的问题。 汉朝以前,月亮是被视为神明的,和太阳一样拥有五方之位——东、南、西、北、中,每一方位各主一月。这给汉代以及汉以后的天文历学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因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汉书·律历志》记载了这个问题:“月有六位,日在其一位一日行一度,月行一度,则日、月与五星同时错居,不可度也……月行三度,而日、月与五星复同一处。” 月行三度的确是现在的月亮在天空中移动一个位置的位置。这样,月亮就拥有了十二个正方位。 这种观念一直流传下来,直到北宋沈括修改了这种看法。他在《梦溪笔谈》中说:“余惟星与月皆绕北极而行,月行之疾慢,视星辰之迟速。若此,则月何以有十二位乎?按月行于空中,凡三十日有奇,而一周天,则又增益月道之一周矣……故月之方位,随日而迁,每日起一位,前三位皆顺行,后三位皆逆行。”
这就是说月亮不是被动地跟着太阳运行,而是主动地绕北斗而行,并且有顺行和逆行之分,因此没有固定的方位。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解释了月相的圆缺变化周期,同时也让“月建”这一在后来才出现的概念成为可能(注1)。
当然,这个观念的确立,还有待于大量观测和数据的支持,在实行干支纪日的宋朝之前,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确立。于是就有了蔡邕《月令章句》和孟喜《月令章句》这样的文献,明确记载着月亮的十二正方位——东、西、南、北、中加上六个偏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说的方位和我们今天的方位是有区别的,他们是上南下北,和今天我们所说“上下左右”的方位是不同的(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