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在五行属什么?

裴松裴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雒”字,是一个形声字。《说文》释曰:“雒,古文省作‘烙’。从艹、从洛,音落。”又引申之曰:“雒,俗字作‘乐’。”可见“雒”本写作“烙”“洛”或“乐”,后世才统写作“雒”。 那么“雒”字的五行到底是哪一种呢?我们要分辨其五行属性,就要仔细观察它字形演变的过程了!因为形声字的主旋律就是“形”随“声”变。我们顺着字形演变的路径,看看“雒”的读音有哪些变化,就可以知道它的五行属性到底属于哪个了。

如图所示,“雒”字最早写作“烙”“洛”或者“乐”,这些字现在的读音是luò;其次,“洛”字还曾经出现过lù的读音,不过现在已不多见;“辣”字也有过la的读音,不过在方言里还有残留。所以按照上述字样的读音排布规律,“雒”字的正确读音应该是lì (注:繁体字“絡”的读音) 我们再来看“雒”字的偏旁演变路径,如图 “雒”字第一个偏旁是“艹”,第二个偏旁是“洛”,第三个偏旁是“乐”。那么按照偏旁部首的五行取象规律,“雒”字的五行就应该是木和水,土是居中的偏官。不过,这种分析只考虑了偏旁本身的五行属性,没有考虑到汉字的整体性。

为了进一步确定“雒”的五行属性,我们还要观察它在汉字里的其他字和词的五行取象情况。如果与它属性相同的字较多,而属性不同的字较少,那么这个字的五行就会相对稳定;反之,这个字的五行就容易发生改变。 所以我们考察一下“雒”字在古文字里和其他字的组合情况。我们发现它与“日”“月”,以及“明”“星”“辰”等字经常出现。这些字除了“月”属阴盛之气,其余都属阳刚之气的范畴。而且“月”字在其他字中一般都是作左偏旁,很少做右偏旁,说明它是阴柔之性的象征。我们可以初步判定“雒”字的五行为阳。 但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特殊情况——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里说:“若用切音者,如上字读如‘朔’,下字读如‘落’。”意思是说,如果根据反切的注音方法来标注古音的话,“雒”字的上字应该标注为“朔”的音节,下字标为“落”的音节。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将上字标为“乐”或“洛”的音节,下字标为“朔”的音节[1]。因为“乐”(yuè)或“洛”(luò)都有“朔”的读音,但是“乐”字除了有“朔”的读音之外,还兼有“月”的读音。而“洛”字只有“朔”的读音,没有“月”的读音。所以根据许慎的文字学理论,“乐”的五行更接近于“月”的阳性,“洛”的五行则更接近“日”“星”“辰”的五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比较认可“雒”字五行为火的观点。火生土,故“雒”字偏官为土。

澹台静格澹台静格优质答主

古代的雒字是洛的异体字,所以洛水可以简称为“雒”。现在简体字中雒就作为独立的字使用了。中国的雒县、雒南、雒容,还有洛阳的古称雒阳,这些地名里的雒字,都是从洛的异体字演变过来的简体字,仍然按照老规矩读luò。

“雒”有两个音,一读作luò,二读作zhuó。

“雒”的本字是“韃”(dá),而“韃”的本字又是“駱”(luò)。《说文》:“駱,駱越也。从马,各声。”《尔雅•释地》:“南蛮曰駱越。”《方言》第二:“駱何,南楚或谓之雒。”駁(bó)和駱是同源字,駁(bó)是駁馬(有驄白的母馬)的本字,后来用駁表別駁之義,为与本字區别,加“马”旁作“駱”。駁、驳的本義是杂色馬,后来用“驳”表差異異、不諧调等意。洛是駱的簡化字,“雒”则是洛的本字。

“雒”读zhuó时,是“凿”的本字,《说文》:“雒,穿木也。从木,从刀。读若浊。”《广韵》:“雒,通作凿。”现在,凿字已不再读zu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