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这个汉字在古文字里面像双手托起一个木,表示用双手敬拜神灵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象形字。金文中“五”字上下结构,上面是“示”(表示神的象形字),下面是“二”。小篆中“五”字变成左右结构,左面是“二”,右面是“弋”。到了宋体字、黑体字阶段,左右结构的字形被固定下来。但现代汉字规范后,为了避免混淆,对“五”字的字形进行了调整,变成了上下结构,其形符变成了“示”(《说文》:“示,天子祭祀之所尊也。”),而原来的金文的形符“二”则变为声符并入“弋”。
“行”字最早写作“𢆲” ,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像个步行的人,所以它是会意字。小篆将“㣼”上的短竖改为弯曲的笔画,形成了“𤇶”。汉隶变笔,将上面的“丶”变为“㦄”,下面的一横变为短竖,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五行”两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两个字都是独体字,且都有相应的古代字形,因此按照先秦时期的习惯,它们应该各自为义,两个字的意思分开理解。东汉许慎解释这个短语的意思时就是这么写的——“金水木火土,列次定位者也。”——其中的“水”“火”各表水火之义,“木”“土”分表木土之义,“金”“火”同表金火之义。这样解释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
但是到了宋代,朱熹编著《周易本义》时,他竟然给这个短语赋予了新的含义——认为“五行”就是五个阳爻,并且用“五行生克”的观点来解释这五个阳爻的关系,还由此推导出乾坤六爻的意义。这种观点流传至今,并且被许多人所接受。事实上,宋代以前没有哪本书是这么解释的。清代儒者王夫之批判了这种观点,但在今天这种观点仍然在被广泛传播。那么为什么它会被普及呢?这是因为现代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易学理论源于西方的数理逻辑,而“五行生克”正符合西方的逻辑关系。于是这种观点就得到了推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