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水曰什么?

白欣亦白欣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 五行相害:水害土,土害水; 五行相冲:水冲火,火冲金; 以上都是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的。

而五行中所指的水是广义上的水,泛指一切阴柔、潮湿的事物。所以根据阴阳之理,水又可分为阳水和阴水,其中阳水又称“健旺之水”;阴水又称“衰弱之水”或“病水”。

一、阳水(健旺之水)有三大特点:

1.滋润万物,生长不息;

2.多向阳润泽,不怕干燥亢奋;

3.遇燥则枯,逢湿则润。

二、阴水(衰弱之水)也有三大特点:

1.遇到炽烈之火,犹如油被加热一般,会迅速气化消失;

2.见火热干燥之气,则会迅速蒸腾发汗,泄气消亡;

3.遇湿则有濡润之能。

三、病水是指八字中日主所忌的五行之水。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1.死水、绝水:即八字命局中无水的干支。

2.弱水:即八字命局中水处于死、墓的状态,也就是水很弱,甚至没有水。

3.多水:即八字命局中水土很多,水势湍急。

4.浊水:即八字命局中水被土克制,不能清明,为混浊之水。

仲伟鲲仲伟鲲优质答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借用和取象于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实际物质元素,经过抽象思维概括和类比、推演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及其互相关系、互相作用的总体概念。五行之说出现于殷周之际,战国秦汉时期经过系统化和神学化,成为中国古代包括医学在内各门学科用以阐述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宏观系统思维体制。五行在中医学中被具体化为木、火、土、金、水五气,成为中医学认识人体和说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气学”理论以及阐释及揭示人体内外、天地人三才之间的整体观的基本形式。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指的是五行各自的特性。如水,人们观察到它的流动、有向下浸润和湿润作用,由此总结出水的特性为“润下”;再根据水的这种特性,推想到有类似“润下”特性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有寒凉、潮湿、向下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归纳到“水行”中去而属于“水”。再运用类比推演的方式,把五行同具有不同本质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属性相联系,如以水的“润下”特性,赋予自然界寒凉、潮湿有向下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以“水行”,又赋予五脏之肾、五季中之冬、五味中之咸味等以“水行”。 五行的特性,显然带有某些客观自然物质的特性,与植物的生长、发展、结实、成熟、衰亡过程,以及金属等物体的寒冷、柔软、坚硬、干燥等属性有关。这说明五行说与古代人们对地质、矿物、植物等多方面的科学认识有着渊源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五行的特性,是以5种自然物质在长时期内的相互作用中所显示的若干规律现象的认识为基础。这些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同古代人们从事渔猎、农牧等生产活动和生存环境分不开的。例如,古代在大河(如长江、黄河)沿岸定居的居民,在从事渔猎和农牧生产实践过程中。对木、火、土、金、水有着比其他事物更多的感性认识。对这五种物质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它们在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显示的某些规律性的现象,如木性可以曲直(树木具有生长、可以屈、可以直的功能),火性可以炎上(火焰具有温热、升腾、有炎、上的功能),土性可以稼穑(土地可以播种、收获庄稼,有化生、养育禾苗的功能)金性可以从革(金属具有冶炼,可以变革改造其他物质的功能),水性可以润下(水有寒凉、滋润、向下流动的性能),等等有着较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人们经过不断的类推和演绎,提出了“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等关于五行特性的概括以及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的认识。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运用同喻、异比的方法,通过联想使不同事物或不同事物的属性联系起来。五行说就是运用这方法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例如,对于“木曰曲直”的理解,就不能停留在树木本身或金属的特性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从树木本身具有生长、屈伸、发达的特性,联想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类似生长、屈伸、发达特性的其他客观事物及其属性,都属于“木行”。同样,对于“水曰润下”的理解,也不能单纯从水的本身或金属的特性上了解,而要从水有寒凉、滋润、向下流动的性能进行联想。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类似寒凉、滋润、向下之性的事物及其属性,都属“水行”。这种思维方法,现代科学虽然不很重视,然而在古代原始科学萌芽时期,这种概括能力的形成,无疑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飞跃。我国古代医学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时,着重从人体生理、病理上进行联想,使五行的特性进一步人格化了。如将“木曰曲直”人格化为具有疏通、升发、调达、调畅等能力;将“火曰炎上”人格化为具有温煦、升腾等能力;将“土爰稼稿”人格化为具有化生、受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