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是什么颜色?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自然界万物均可以五行属性归类分类,而土是万物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它有金、木、水、火)。 自然界的土地,在五行属性的归纳上比较复杂。比如土中分阴阳,有“阳土”和“阴土”,还有黄土、黑土等区别;再比如大地上的土也有不同,平原为阳土,高原为阴土等等。 但是中国古人还是把整个大地作为土来对待的。比如说中医看病,一个病人如果得了腹泻病,中医认为病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泻下不爽为湿,另一种为下痢脓血为燥。这里的“湿”和“燥”就是土的性质。所以中医用祛湿剂燥湿剂的药物大多由温性的土药组成。又因为黄土性燥,而大地之土又有草木枯荣之分,因此古人又把大地之土分为两种,即“生土”和“熟土”。 “生土”一般指大自然形成的泥土,而“熟土”则是指农作物生长后土壤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动植物的腐朽作用使原本干燥的土变得潮湿了,并且产生了微生物。所以古代的“熟土”与今天的肥沃土壤含义不一样。
现代中医理论根据古代《黄帝内经》的描述,将五行进一步细化为五味、五情、五脏、五色、五时、五方等一系列概念体系。其中五色(青、赤、黄、白、黑)对应于五脏(心、肝、脾、肺、肾-古代医家对五脏的定位说法不一),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表明土是属于哪一色。 从理论上说,土的颜色应该是兼属或含混不清的色彩,既可以是青色也可以是黄色(这里以东方属木北方属水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 但从历史上看,土的归属一直较为明确。在东汉之前,土归黑。汉代以后,土归黄。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 一方面是由于汉字的象形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其本义往往是象形的而不是抽象的。“黑”字像一个人被蒙上一块布的样子,表示黑色;“黄”字像一个光脚丫的人,表示黄色。而“土”字本身就是一个像地形的符号而已,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颜色形象。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黑”“黄”二字最初都不是土的颜色。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大地为阴,大地之气为水气(古人认为土中有水),所以“黑”为阴色,而土为阴中之阴,因此先秦时期土应归于黑;随着人们对水的认识的逐步加深,古人发现水是由土化生的,而且又是至阴之物,这就导致水在五行中是属水的,因此在汉代之后土变为属土了。至于为什么古人会认为是黄色的土,我推测可能是由于黄土高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