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郝春帮郝春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山,本义指大山。古代以高山大泽为天地之域,因称中央盆地及附近地区外的大区为"山"或"原"(如《书·禹贡》:"冀州既载,中山既载");又特指华夏民族居住地区的山脉(即中岳嵩山和西岳华山)(《书.五子之歌》) ;也泛指一切大的山脉、丘陵等。如《易·渐》:"利居贞,利建侯。"唐孔颖达疏:"谓高山为大陵者,以其高故可处居,正则安固,可以建国也……小者为冈陵。"今通称高地为山。

山与土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人多把山比之为土。《老子》:"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是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四海之内皆可王;小邦以下大邦,则诸侯莫不服。" 河上公注曰:"大邦者,谓大国也;下流,谓处其卑也。大邦处天下之下流,若江海之处百川之下,所以为牝也,而天下牝之......大邦以下小邦,谓大邦见小邦之善,欲下之使尊己也;小邦以下大邦,谓小邦见大邦之德,自好而卑大夫也。大下必以小,故知大海之下必有小川,牝牡相合必致阴阳交感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四海之国皆朝矣;小邦以下大邦,则诸候无不宾服者。" 王弼则以为: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本下之本,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者也;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国尔。是以大邦若不下小国,则无以得小国之奉;小国若不事大国,则无以得大国之辅。故天下莫不宗周而王天下也。夫唯下,故莫敢不下焉!"

至于土的五行属性,在古文中多有记述: 在《尚书.洪范》篇中记载着关于五行属性的说法,“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认为“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管子•地员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凡草之花皆宜从下上生,其植根必安坚而不移,故谓之‘生’;凡木之花宜从上而下者,其根本必安而不动摇,故谓之‘荣’。草之根安于下,木之根本安于下,是皆所谓坤顺承天之道也。” 根据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奥妙:土为阴类,具有柔顺安静的特性,而水的特性也是柔和的;因此二者在一起时,相互之间是不会产生抵触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并在后来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之一。 由于“土”的特性为“柔顺安静”,所以它可以与其它任何事物相融而为一体,比如它可以融合于水之中成为土壤,也可以包容万物使之成长壮大起来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土能生万物,地能载舟亦覆舟”的道理了! 所以综合来说,中国的传统思想将五行分为两对:一是土和水,二是火和木。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中一些客观现象的认知。

优质答主

在五行的范畴之中,山是五行的中间。 《白虎通·五行》说“山属土”,即五行之中央;《礼记·月令》也说“毋食山”等等,这是古人对山的五行归属认识的一个侧面——土、火、木的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其实古人说的土就是现在所说的地球表面的陆地和土地资源包括植物在内的总合,而不是我们平常的土地概念而已。所以山也是地之一类(不是水)! 其实古代人认为的山是大地上的所有物体或自然元素的总称。比如我们现在认为的高楼大厦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古人把现在的山都看成是大地上的一切物体的总和,也包括高楼大厦在内,这当然也包括了房屋建筑等。但是古人却不把石头认为是山的组成部分,因为古时人们不认为岩石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物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