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诸多方面。现代的五行理论,已演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体系。 五行的实质是五种基本动态或态势——生长(木)、发展(火)、消亡(金)、收藏(水)以及转化(土)。
古人根据这五势创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有五斗,地有五行;人体内有五脏,外部有五体。世间万物都是五行之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见下表) 相生即相互滋助。一般说来,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方都必须处在相对强势的情况下才能为对方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就是说“强则济弱”,“强而不凌弱”。
相克即相互克制、制约,通常表现为相互争斗。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受制方必须保持一定的实力,否则就会任人宰割,这也是“弱则遭强欺”的道理所在。因此,这种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强调的就是一种平衡。这就是说“弱不恃强”、“强不乱弱”。
1.相生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2.相克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3.相乘 在相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指某一行过盛时对另一行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如木过于繁茂,便易摧折他物,故称“木乘土”。 4.相侮也叫反侮,指某一行过度旺盛而使本来克它的一行反而受到抑制的现象称为相侮。例如火本应克金,但当体内火热炽盛时,反而能制服强健的金。这种现象又称反克。 5.相生相刑 从表可以看出,相生的两个过程互为因果,具有对称性。从理论上分析,若两个五行属性相同的事物处于同一环境里,就会产生相克现象,因为它们之间的竞争会消耗掉大量资源,从而给其他元素以可乘之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这是因为事物的数量决定了它的性质,当某一事物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产生了新的质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物极必反”了。
所以,相生与相克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二者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对立。没有生的条件,就不会有克;反之亦然。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客观法则。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相生与相克可以互相转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乘”“相侮”和“相刑”了。 “相乘”就是在相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造成的损害。比如金克木,正常情况下金能克住木且不伤及自身,此时金为胜。但如果金过于茂盛的话就会变成“相乘”状态,不但伤到木而且还损伤自己了。同理,如果金太弱而无法克住木时也会变成“相加”形式。
以上是从自然角度看相生相克关系的转变。那么,有没有从人为方面引起这一变化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五行失衡症。这里主要谈谈五行中土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就是某一行的过盛会对另一行造成伤害;而“相侮”则是某一行不受克制反而压制了另一行的表现方式。 比如说土居中央,可统驭四方,但一旦四方之气太过旺盛,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就会形成四方的势力来反抗它原先的统治地位——这就叫“相乘”。同样道理,如果土过弱而不能约束四方的气,反过来就会被四周的气所伤害,造成混乱局面——此为“相侮”也。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这与我国古代的封建思想有关。古代帝王们常常把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冀州、青州、徐州、兖州和扬州这五个州属土,其余四州则分别归水、火、金、木四个方位管辖。为了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他们往往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实现对四州的控制权。于是出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社会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