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字属什么五行?
汉字中的“忠”,金文作“中”(图中右部“心”字为后加上去的),从“戈”“中”,会意为用武器护住心脏,表示对国家的忠心。篆文书作“忠”。 隶书写成从此定型至今。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忠”字的构形是“中”和“心”合而为一。所谓“中心也”。 《说文解字》解释“忠”字道:“忠,敬也;尽心曰忠。” 东汉许慎认为,忠诚、忠心即指尽己之心的恭敬态度。因此“忠”的本义就是指对人尽己之心的尊敬恭谨的态度。这跟现代汉语的理解是一致的。 “忠”与“衷”古字形相近,都有“内心”的意思。
西周时期,“忠”有了忠诚、尽心效力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在册立太子时,让大夫祭仲起草诏令,其中就有“君舍其子而外求君,恐为天下笑。以为忠乎?”的话,强调尽忠于国君。此后,历代皆沿用此意。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虽与言而不窃听,可谓忠诚矣”,就是讲屈原的忠诚。 到明代,“忠”有了忠于帝王的意思,并且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道德标准之一。例如明太祖曾说:“以忠为人君之道。昔尧之为君,盖由得汤盘大禹鼎于中,是以天下文明而四方洽同。朕观史书,见唐虞之际,四百有十载而天下乂安,自黄帝至今亦四百有余岁……今我朝纲法明,臣主一,四海以内咸悦服康宁,非前代之比,诚赖天地祖宗之灵,诸公辅大臣之力。然于忠字则尚恐未能”①。他多次向功臣们讲要以“忠”作为做人的根本,要“永远遵行”②。可见,忠的含义已经大大地改变了。 在旧社会中,忠是指对封建君主的个人效忠,而对人民和国家反称之为不忠甚至大逆不道。这就把忠的含义搞颠倒了。 关于忠义的释义,一般认为出自《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三国名臣赞》:“汉晋以来,天下丧乱,忠臣义士,四面竭节,至于摧坚折强,无成功者,惟亮及吴汉耳。夫成败之事,乃天下所共闻知,而孟达独以为忠义之至举,莫之与京,岂不谬哉!”意思是说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并嘱咐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是当时诸葛亮却涕泪横流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由此可知诸葛亮的忠,是对君主刘备个人的个人效忠;同样关羽的义也是对君主刘备的个人效忠而已;张飞、赵云的义就是对兄长的个人效忠等等。所以古代的忠并不存在所谓的国家大义的概念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