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在五行属什么?

糜芸惠糜芸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翕”字,《说文》:“合也;从羽希声。凡翕之属皆从翕。息历切。”段玉裁注:会意字,本义是鸟翅膀合拢。由这个意思引申出以下基本含义:

1、收敛;集聚。如《荀子·天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其所恶孰与偃塞而弃壅蔽之于明也,其所好孰与翕敛而蠹于无形者也?”杨惊注释:“翕,聚也。敛,收也。” 2、和顺;融洽。如《诗·小雅·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左右翕习”(朱熹集传):“翕习,和畅貌。”王先谦集释:“‘翕’者,和也;‘习’者,顺也。” 3、停止。如《礼记·曲礼下》“翕如也,专心致志以徇国家之务”。郑玄注:“翕,犹息也。”《礼记·檀弓上》:“弟子曰:‘夫子则奚忧?’孔子曰:‘昔吾从夫子游,四时之中又于学舍歇息之时,常闻此言。’”陆德明释文:“翕音息。”马瑞辰通释:“按此‘息’当读为‘翕’……《释诂》云:‘息,止也。’‘息事宁人’谓之‘宁’,‘休戚相关’谓之和,故知‘息’亦得为‘翕’也。” 4、收敛;聚集。如《庄子·大宗师》:“若一振翮而群羽皆翔。”郭象注:“翕所以为扇,今一旦卷翼而不张,则群翼无由而得行矣。夫体一而用多者,圣人之所以为圣。”成玄英疏:“翅未奋扬,故众类齐收。” 5、顺从;屈从。如《易·涣卦·彖辞》:“离王公而犯君父之所忌。”孔颖达疏:“翕,顺也。”《论语·八佾篇》:“季氏旅于泰山。”包咸注:“旅,谓祀泰山以谢罪。”邢昺疏:“旅祭非正祭,故曰旅。旅犹翕。翕,犹顺也。”

由于古代汉字往往具有多重含义的特点,因此以上五层意义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第一层义项主要引申出了第二三层的内涵(和合/和谐),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聚合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在于和合/和谐的氛围与环境;第二个义项可以看作第一个义项的直截了当的解释说明,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第三个义项的直接解释——和谐的气氛自然带来和睦相处的结果;第三义项进一步说明了和合状态下的两种不同状态,即或主动或被动地处于一种停歇的状态;第四个释义中,通过将翕的本义“合拢”作“比喻”,将其引入到社会领域用于形容人们“和乐”的状态;第五个释义中的翕仍然被用作一个动宾结构的动词,表达了顺从天道的观念(这种顺应并非屈服,而是遵从天道运行规律的前提基础,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和合”)。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体系当中,和合/协调/平衡/有序等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和合”一词最初见于中国古籍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范畴。东汉时刘熙在其著作《释名·释天文》中说“和合气而生风”。其后的学者都继承和发展了它的这一说法,认为风和雨都是阴阳之气互相混合产生的。宋代周敦颐在其著作《太极图说》中有这样的表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明代的王艮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和合者,中和之意也”[1]。清代的戴震则更明确地指出和合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道不可见,既见其道,则和气煦融而无间者道也;阴气凝凛而不悦者阴之道也;阳气暄铄而不静者阳之道也……” [2] 在今天看来,中国古人所谓的“和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方面指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关系模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

阴硕阴硕优质答主

《说文》云,“翕,翼也”,即翅膀的羽翼,故为阴土; 又引申指收敛、聚拢的样子,如“翕然”、“翕若”之语。因土主信实笃厚,且能聚集敛藏,故名其形。此字与《周易·坤卦》之“先迷后得主”之意相通。 “翕”字从字形到内涵都表现出一种静笃的状态,与佛教所主张的心性圆融无碍的思想颇为契合。 在道教内丹术中则有所谓的五行生克关系,其中以火生土,土生金这样的模式最为常见。而在道学中则将这种相生关系称之为“化气”或“化神”,认为只有当水克火、土克水时,心火才能下降至肾水中,从而化生出生命的元气(精气)来;反过来亦如此,只有当土克水,金水才能相合而化育出阴阳二神,从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实际上就是道家倡导的“阴阳平衡”的生命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