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字五行属什么?
“使”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 使shǐ, shì 部首:亻部外笔画:5总笔画:7 五笔86&98:WNGU仓颉:OAHV郑码:NOOJUnicode:CJK统一汉字 U+4EE0 (1)使(shǐ) (2)派遣;让:~命|奉~|调~. (3)出使;出差:出~|公~|特~. (4)让;使(使动用法):~人难堪|~不得劲儿 |你干吗拿鸡蛋碰石头呀?
(5)任凭;用不着(多用于否定式):~你有什么办法!|~你磨破嘴皮子也没用!|~他再怎么说也是白搭![注]这种用法跟“任凭……也……”的意思差不多,表示不管情况如何变化也不改变事实(或某种状态、行为)的意思. (6)假使;要是:~天不下雨,咱们就去郊游了! [注]这个“使”是连词,它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一般都带宾语,可以看作一个介词结构作“下雨”的状语.
(7)(Sǐ)姓. “使”在古代也有使用、用的意思,如使君就是汉时对刺史的称呼。后来成为对州郡长官的通称。
“使(shì)” 在古汉语里用作动名词(verb-noun),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动词加“着”或者省略“着”之后的结果补语的形式,比如“令人赞叹不已”(令+人叹+赞不+已 )等。但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果补语已经不能这样用了,只能换成其他形式,所以古汉语里的这种用法就成了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 古代汉语中的"为""曰""而""于""乎""乃""则""则然""于是"等都常用做动词,放在动词后面构成动词短语,充当结果补语.这些词都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修饰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上,以及动词的性质等方面,例如:
⑴ "得无"表反问,可译为难道不....? ("得毋") "必为有窃者矣"(《察今》)
⑵ "何……之有"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有什么……的呢? (“何以……为”“有何……哉”)
⑶ "何苦……哉","何为……至于如是之甚"等等,都表示反问语气,可不译(“何至……”“奈何…)
⑷ "得无…..与"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吧("得勿……乎")
⑸ 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未尝见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⑹表示反问,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可不是……吗?("不亦说乎") ⑺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不是……吗?("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