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于什么理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 “行”字最早出现于《尚书·泰誓中》:“我行其德,民莫有怨。”孔安国传:“行,履也。君能履道而行,则百姓悦矣。”汉代的经学家继续沿用了这个意思,认为“行”就是走路、行动。汉代的五行思想继承了先秦的阴阳家思想,把“行”解释为五行的运动变化。
关于五行的属性问题,汉儒们还提出了“五行相生”的说法,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还有“五行相克”说,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并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入五行之中,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或者具有这五种元素的性质。 随着五行的属性被确定为金、木、水、火土后,又产生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形式出现和发展变化的。比如:大地的土壤是由泥土构成的,而泥土则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这些成分是土的性质的一部分,因为土可以生长植物,所以“土”又包含了“木”的特性;而“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氧气,供养其他生物,“木”又包含“火”的特性……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礼记·月令》中所说的:“土事无节,草木不自荣。”没有节制的土木之功,就会破坏大自然的和谐,伤害人类的自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