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五行主什么?
“五德”是指金、木、水、火、土,亦称五行。 “五刑”指墨、劓、剕(fèi)、宫、大辟五种肉刑。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异彩纷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哲学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提倡清静无为,法家强调治理国家要学会掌握“阴阳”之法,兵家则注重利用“奇正”之术;
在政治上,儒家提出“仁政”学说,道家主张“小国寡民”,法家推崇“以法治国”,兵家讲究“不战而胜”;
在文化上,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道家提倡“绝圣弃智”“小成则大毁”,墨家号召“兼爱非攻”,兵家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在经济上,农家主张发展生产,商贾主张公平交易,名家强调“一言九鼎”“守诚勿失”,纵横家宣扬“合纵连横”“外交辞令”等。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于是人们就开始寻求一个能够统合诸家的理论体系,以此来作为判断善恶、吉凶和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需求下,“五行说”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的追捧。 为什么是“五行”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各种学说中,只有五行说具备高度的概括性以及很好的可操作性。 它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又可以分拆开来具体运用,正好符合了人们在认知世界时整体与部分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同时,由于阴阳说的流行以及阴阳五行相互之间的渗透,当时很多学说都喜欢把两者结合使用,比如阴阳家、道家、五行家等等。
所以,当人们在谈论五行的时候,通常也包含了阴阳的因素在内。 我们在评价这些学派的思想时不必过度拘泥于五行或者阴阳的单方面,而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