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如何分五行?
“五季”、“五脏”与“五行”,在时间方位上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注:本表格摘自郑钦安所著《金匮要略浅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春季(肝)、夏季(心)属阳; 秋季(肺)、冬季(肾)属阴。 至于中间脾胃,因居中焦,为阴阳经络气血往来的枢纽,故称“土”。
“土”又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中医里常说“养土”也就是养护我们的脾土。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木、火、土、金、水被分别赋予春、夏、长夏、秋、冬,同时还有“四气”及“五味”等内涵。 “四气”即寒、凉、温、热。 其中,木是温性的,火是热性的,金水属凉性,土属中性。而长夏(农历六月)则属于湿土,具有浓郁的颜色——黄色,所以中医说“黄芽为土气之应”,指的是这个意思。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了“五季”,接下来介绍另一个概念——“五脏”。
五脏分为“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蛰伏。 但五脏的功能绝非单一的,而是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此,中医用“五行”来标识和描述五脏之间的关系。 所谓“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 而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有着非常严密的排列组合,如下图所示: 在中医里面,“五脏”与“五志”(怒、喜、思、忧、恐)、“五官”(舌、目、鼻、口、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液"(泪、汗、涎、涕、唾)都有一定的联系。
其中,“五官”、“五体”比较容易理解,在此就不作详细的介绍了。 我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五脏”与“五志”之间存在相对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关系。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关于“五志”与“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当情志异常时,可以影响多个脏腑器官。 除了“五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志因素——忧悲痛。 中医认为,忧伤肺,悲胜悲(大哭一场可消除悲哀情绪),大哀伤耗散肺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中指出:"怒则气上,哀则气消,忧则气集,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以,我们在养生及调养身心时,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