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五行是什么行当?

宗政钰明宗政钰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五行并不是指五个元素,而是五种物质,金、水、木、火、土在西方哲学中称为四元素——土是起点和基础,水是流动变化,火是能量和快乐,风是空气和生命力量,金属是坚硬和刀枪。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用来阐述世界本原(宇宙运行规律)的抽象符号,它认为世界就是阴阳两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男人和女人,白天与黑夜,热与凉等等。这两种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运动变化的。

阴阳是相对运动的,是没有形状的,是无处不在的;而五行是有形的,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具体物质的。因此古人把阴阳五行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并且总结出许多有关社会和人身方面的法则并用于实践。如《黄帝内经》中就总结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讲人体的五体——“筋、脉、肉、皮、骨”的构造以及五脏的属性并找出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结论。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处在中间,只有左右摇摆才算健康,如果站没站样坐没坐样那就病了!所以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和自然的的关系是非常科学的。人的性格也有阴阳五行之分,有外向型的“太阳性格”,也有内向型的“太阴性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贝柏倩贝柏倩优质答主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是五代以前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观察分析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朴素科学的宇宙观。阴五行、阳五行的概念,是公元959年前后被道士刘过写入五代后周时期医家陈希夷所着的《希夷真经》一书中的,所以五代以前的医家,包括秦越人(即扁鹊)和张仲景,都不知道所谓阴五行、阳五行为何物。五代后的医家,除极少数人外,如傅山,也从来没有用过所谓阴五行、阳五行来指导临床,更没有把它纳入五行的理论体系之内。

所谓阴五行、阳五行,实际上只是刘过根据《内经》中脏腑学说的五脏六腑分阴阳的基本原理,对构成人体大(系统)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按其内外部位与藏露状态进行区分的认识而已。其所谓阳金、阳木、阳水、阳火、阳土,不是指人体有两套金属、木材、水液、火热、土壤,即两套金木水火土,而是指同一个人体中藏于体内、运行于体内的基本物质元素。其所谓阴金、阴木、阴水、阴火、阴土,不是指人体有两套白毛、指甲、须发血肉、皮毛、口鼻、五官肢节,即两套皮骨肉毛血,而是指同一个人体的皮骨、肉毛、血的总称。

把同一个人体的基本物质元素在内在外的总称分为两大部分,这不是刘过首创的。在《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里,有这样的两段文字:“在天为玄,在地为水,在体为血,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栗,为寒中,在病为瘘、为厥、为塞、为崩、为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前一段文字中所说的“肾”,是指内脏的肾,是肾之为肾的内涵,即其实质;所说的“黑”、“羽”、“哭”、“栗”、“寒中”、“瘘、厥、塞、崩、溺”并不是肾的内涵,即不是肾的实质,而是肾之为肾的主要外在表现和肾虚以后的主要损害结果。所谓“血”,是不拘五脏而流行于五脏之外的血,属于人身大系统外在的血;所谓“脉”,也不是指心的脉管,而是指联结五脏六腑、周身络布、载输血气的外在血脉。后一段文字中所说的“心”,是指心之为心的内涵;所说的“赤”、“征”、“笑”、“忧”、“喜”、“惊”、“喷”、“衄”、“喘喝”、“忧愤”、“热中”、“瘛疭”、“为痈”、“为衄”、“为瘛疭”不是心的实质,而是心之为心的主要外在表现和心经脉衰虚以后的主要损害结果。所谓“脉”,也不是指心和外周的血脉,而是指内在的血脉。可见,《内经》中的所谓在天、在地、在体、在脏、在色、在音、在声、在变动、在病,都是对人体基本物质元素的外在与内在、可视与非可视的总称分别叙述的。这些元素不是两套,而是同一人体的一种物质,有性味、升降、出入、收散等性质不同的两大部分。因此,刘过在《希夷真经》里,也并不是对人身有两种金木水火土的意思,而是把人身的同一种金木水火土分为外在与内在、可视与非可视的两大部分分别命名的说法。陈无择、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把这种说法称为皮骨肉毛血和皮毛血肉筋的分法,也是同样的意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