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字五行属什么?
“韃”字的字义和出处。 《康熙字典》: “韃”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写作“达”或者“鞑靼”。 《说文解字》: “韃靼”,突厥语族民族及其相关国家的统称。 “鞑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当时称为“哒怛”; 而“嚈哒”、“達靼”、“韃靼”则出现于隋唐时代,元代以后多称“韃靼”。
《玉篇·女部》: “韃靼”(dā dá),《广韵·宕韵》作“[沓] 鞑靼,北狄国名。亦称‘达靼’。”“[沓] ”与“韃靼”同音。 《集韵·答韵》: “韃靼”(dà dá),北方狄人国名。亦作“达靼”。 元代以前多称“韃靼”,元代以后的文献中“鞑靼”出现的频率明显偏高。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于“鞑靼”的称谓——“北鞑靼、南鞑靼”——将蒙古分为南北两鞑靼,而将蒙古高原以外的部落称之为“南鞑靼”。 清代张穆的《蒙鞑备录》中载有“鞑靼”一词——今之鞑靼,即古之鲜卑。
《清史稿·鞑靼部》中也多次使用“鞑靼”一词来称呼蒙古高原的游牧民: 顺治帝时,蒙古归顺,被赐姓“爱新觉罗”,并允许其保留原有爵号,被称为“鞑靼部”。 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众回归祖国,也被赐姓“爱新觉罗”并称“鞑靼部”。 所以,“鞑靼”作为地理概念,是指蒙古高原游牧部落的总称,这个概念在元代以后变得更为明确,元明清时期的中原王朝将其统治范围内的蒙古高原部落统称为“鞑靼”。
《读史方舆纪要》: “鞑靼”,在明代泛指漠北各族,称其地为“鞑靼草原”。 《明实录》: 宣德五年十月辛卯条记载了明朝皇帝给额尔德尼招抚的敕书,此诏书中提及的“鞑靼”即是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