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于卜筮流派吗?

吕秀娟吕秀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是深有体会。 先说我的结论,再来讲道理。 我的结论是:“五行”不是卜筮流派。理由是在古书上找不到根据。 “五行”这个概念最初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是指五种物质属性,没有说是五种元素或五种气场。《尚书·洪范》是一部记录西汉初年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司马迁所说的话的书。

后来,在战国末年及西汉初期,有人造作《管子·地理篇》。其中谈到五行时,已经指为五种元素了—— 东方谓木,南方谓火,中央谓土,西方谓金,北方谓水。

这里,木火土金水五个字,与《洪范》中的木火土金水显然是有区别的;而且把方位和五行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起源。 后来,司马迁在说及楚国人信鬼的时候提到了五行——

彼楚灵王非灵王也,夫谓之灵者,灵巫也。世之以祠巫为灵王,真王也,而诸侯叛之。其俗信鬼神,多祈禳,故神不能为之福。

这里的“灵”指的是“灵巫”,即能与人沟通的神。这种神一般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司马迁说“真王也”。 但是,人死了以后灵魂会归到五行中去。所以死后能得到祭祀的人,他的五行就不会消失。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查看自己所属的五行的状况来预测未来—— 我欲因吉卦以卜吉凶。子曰:“此惟利贞,盖得中爻正上下逢阳,则阴遇阳,五与二阳同功,刚柔皆得所主,不害于动,所以利贞,吉卦也。若非此象,或阴盛阳微,刚柔不得其位而动则有凶。” 这是东汉赵岐注的《孟子·万章上》中的一段话。孟子和韩愈都说过类似的话(见《孟子·公孙丑》)。赵岐注《孟子》的时代离西汉不远,而且他是京师大儒,这一说法肯定是有广泛影响的。

到了东汉中期,张衡在做太史令的时候做出了《灵宪》这篇大文。文中张衡把星宿和五行联系起来,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运旋”说解释行星的轨迹—— 土圭视履,考定东极,参以为度,扶摇运旋。 这种“运旋”说受到了当时的潮流的影响,因为同一时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太阳系是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的。 张衡还认为木火金水四个行本身是没有属性的,只有土有属性—— 木德刑仁,火德礼乐,金德刑义,水德礼智,土德行厚。 这样,到东汉末年,我们就能在书里找到“五行”作为卜筮体系的出处了——

《五行大义》日:“所谓五行者,乃五常之行也。”《尚书·洪范》:“五行:一曰孝,二曰友,三曰悌,四曰廉,五曰恭。”

子相博子相博优质答主

卜筮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其历史悠久,内涵深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卜筮的主要手段是易占,而易占的主要方式则是卦术。卦术是将卜筮方法与《周易》卦爻相结合,用《周易》的哲学体系来说明卜筮的道理,指导起卦程序及吉凶的判定。卦术的具体方式很多,如大衍之数、太乙术、奇门遁甲等都是以《周易》哲学为基础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卦术形式。尽管不同的卦术在其起卦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卦体形式仍以《周易》的六十四卦为主。

《易经》分《连山》、《归藏》与《周易》三种。《连山》与《归藏》已失传,现传本《易经》即为《周易》。《周易》中的八卦为《易经》数术学说的根本来源。即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在中国数理文化中统称为“伏羲八卦”。其源于中国远古的数理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哲学的源头。而其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五行生成之道,阴阳变化之道,万物相克相生之道,都是现代文化中不可缺失的思想源头。

《易经》的数理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数理文化的基础学说和最根本的数理哲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