桾在五行代表什么?
桾字并没有在现代使用,它的读音是jūn,但现在的输入法打不出,因为它是个生僻字,只能以同音字“军”代替。 桾字属于形声字,左边木字旁表示它是个植物字,右边军字表示发音。 这个字最早见于汉代《汉书》中,《汉书》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一本书,记录西汉的历史,书中出现这个字的音、义:“桾树,漆属。”也就是指一种树叫做桾树,这种树的果实可以做油漆用。 晋代文学家郭璞注的《水经》中也提到了桾树,并指出这是一种漆树,明代学者张自烈撰写的《正字通》中有记载:“桾树,出《汉书》。今名梓榆,俗呼鸡爪桐,其皮色青黑可染。” 《说文解字》对桾的解释是:“桾树,赤茎青叶。”段玉裁注:“今人谓柿木为桾。” 桾在古代指的是一种树,这种树的特征是赤色的树干,绿色的树叶;或者说是柿子树,因为柿木就是古时对柿子树的一种称呼。
现在有一种树木叫乌桕(学名:Sabina uberulis),又叫子母树或桕树,树高可达25米,叶子为卵形至圆形,下面疏生白色星状毛,开淡红色花,结球形浆果,果皮黑色,很硬,里面有一层蜡质薄片。 以前人们把乌桕的叶子和果实弄干,用来染色,可以染成深色,类似丝绸的质感,所以它是古代重要的染料来源之一。 不过现在有了更方便的染色剂,乌桕这种树木已经没落,成了绿化树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尤其喜欢在丘陵地带。
在中国古代哲人的心目中,宇宙的构成是有其基本元素的,这些元素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者,称为“五行”。《尚书•洪范》篇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其体质也……”五行学说创始于战国时期,到了秦汉时已经相当盛行。后来,五行说成了古代方士、星象家、阴阳家的理论基础。
东汉时,哲学家王充根据自己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当时五行家的神秘主义观点,提出了对五行的新看法。他在《论衡•五行篇》中说:“五行之家,推自然之势,为盛衰之法。木盛则水竭,火炎则金消。凡物之衰者,不待贼而后消亡也;物之盛者,不待生而后成就也。故木之盛也,水未竭也;水竭之后,木未衰也。火之盛也,金未消也;金消之后,火未衰也。然则盛者未衰,而贼至者受制;衰者未盛,而生至者蒙滋。论盛衰之法,不与承生乘贼之术合也……世儒说五行用事,终则复始,木用事东方七十二年,火受木,用事南方七十二年,土受火,用事中央七十二年,金受土,用事西方七十二年,水受金,用事北方七十二年,水还生木,复用事东方七十二年,终而复始,如环无端。世务纷错,贤圣为乱。夫木东方之行也,东方七十二年木用事,土间之,南方七十二年火用事,金间之,西方七十二年金用事,水间之,北方七十二年水用事,木间之,周旋万里,乃一周匝。此说难晓,不可施用。世儒以五行常治天下,失之远矣……或曰:五行家言木东方、火南方、金西方、水北方,四时之序行也;木生春,火盛夏,金登秋,水寒冬,生长收藏,四时之常职也。如是,谓之五事无过,未可谓为五常也。”王充的这段论述,已经触及了五行说的根本。他说世上有些儒士解说五行,说五行更迭“用事”,终而复始,木在东方“用事”七十二年,火从木“受”了“生”行于南方“用事”七十二年,金“受”火“生”于西方“用事”七十二年,水“受”金“生”于北方“用事”七十二年,然后水再“生”木使木回到东方又“用事”七十二年,如此周而复“始”,像环绳没有端头……王充认为,这种说法太“难晓”了,不“可施用”。王充对五行学说中关于五行与方位、官职、颜色、数字等方面相配的牵强附会的说法,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把五行作为经常“治天下”的五个“常事”也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