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火生土吗?
不是的,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当然这是广义的相生,还有狭义的相生,就是木生火和水生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五行相生的过程中有一个克制与被克制的环节,而制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五行的世界如果没有了抑制它就会泛滥成灾,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有余于气,泻之于阳;不足于气,补之于阴”的说法了。
如果火过于旺盛就要泄掉一部分让它变得中庸起来,这个泄火的办法有三种:
1、水克火 水是克火的,同时水也是生木的。所以水多了火就少了。这就是为什么给树木浇水会使它的火属性消失的原因所在。
2、木生火 木生火是建立在火旺木焚的基础上,因此这种相生是有限度的,如果火太旺了,木都烧没了,哪里来的木来生火呢?所以这个五行属火的服饰或电器等,在夏天穿会非常的合适,到了冬天就容易出问题了(火被冻住就不旺了)。
3、土克水 土克水是指湿土克水。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见土则止”,也就是水中带泥的意思,这样的水流不会很急,它可以冲刷掉表面的淤泥,但是里面的水草等是无法冲走的(水草要土掩才能生存)。这样既保证了水的流动,同时又保持了土地的湿润。所以土克水并不是相克,而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火生土是火把土烤热,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供给能量的,也就是说火越旺产生的热量就越多。所以火盛土暖,自然界的太阳就是一个巨热的火球,它不断地向大地输出热量,土地都是滚烫滚烫的。而温度高的土地能生长火热的植物。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发现的五大类属性。金、木、水、火、土,本身也只是五材,但在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它们又被发展成为了五德。其基本概念源自《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概括了古人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数物质属性。而将五材视为五德,视为中国古代哲学中不可捉摸但又无所不能的五大元素,并认为万物皆由其不同组合相生相克而生的理论,便是中国传统五行学说。
按照五行理论,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规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相生的理论中,火使木材燃烧,燃烧之后产生了灰烬,这就是土,所以是火生土;而根据相克的理论,金属器具(如斧子等)可以砍伐木头,这就成了金克木。这种相生相克的规律在中国古代的很多事物中都可以看到,甚至连传统的拳术也依照五行的生克逻辑被设计成了拳谱。
另外,在中国古代的很多事物中,都可以看到五行学说的影响。
在颜色方面:青、赤、黄、白、黑,对应木、火、土、金、水;
在地理方面:东、南、中、西、北,亦对应木、火、土、金、水;
在人体方面: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
在时间方面:春、夏、长夏、秋、冬,对应木、火、土、金、水;
……
当然,五行并不是一种科学,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并不符合现实世界中物质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