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五行意思是什么?
《周易》的“五”不是指金、水、木、火、土五个元素,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方式。 《说卦传》说得很清楚: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一也,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之于数,惟五故。”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山在东方为阳,泽在西北方为阴;雷发生在春天为阳,风发生在秋天为阴;水是在下为阴,火是在上为阳。这些阴阳相对的万物,其数理是五。这是因为,如果将一个整体分为两部分,那么这两部分的关系只有两种:相对或绝对。相对就是一半一半,也就是阳阴各占50%;绝对的另一半就是其中一边全部是由单数组成,比如3个1或者1个3,这种只能由奇数构成的一半,叫做“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单一”的意思。可见,这个五并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金、水、木、火、土五行,而是一类以单数为基本数字的运动模式。
以上是对五行来源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明确地指出了五行的来源和基本数字——五。后世关于五行的理论虽然越来越复杂,但总归离不开这个来源。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周易》的“易”字古字形像上边是一个“中”字,下面是一个“日”字(类似今天文字中的“早”),整个字的意思是“日光之中”。所以《说卦传》才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即《易》之所谓“易”,其实就是取相似之象。而这种以相似之象为基础建立起的一套符号系统,其实就创造了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
水曰润下:古代认为湖泊大海在下方,是水的聚集地,所以将润下分配给水,引申为柔,有流动之性。《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火曰炎上:火向上燃烧,有炎烤之性。《管子·水地》:“火,南方之行也。其兴也,荧煌白阳,其死也,炎光销亡。阳也,其精也,日也,其生也,和也,其形也,热也。”《庄子·则阳篇》:“人之生气,以火为本。”
木曰曲直:树木的枝干都有笔直向上或屈曲向外两种倾向,引申为成长之性。又曰“曲直者,枝干之屈直,象人能屈能伸也”。《管子·水地》:“东方曰木,木者生于东而屈也。风至而摇,雨至而濡,露至而注,故曰濡动。”
金曰从革:从亦革也,革为金属锤打而顺从,引申为变革之性。《管子·水地》:“金,西方之形也。白狂而清,清轻而坚,坚而刚,刚施而横,横施而方,方者,金也。”
土曰稼穑:土地可以种植庄稼,有化生万物之性。《尚书·洪范》“稼穑作甘,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以上所谈的是古代中国以五行对应自然界的事物,由于古代社会的限制,人们只能靠观察和想象划分世界,所以,有些类比关系不是很明显,比如将味道和五行对应时,就说种植庄稼有甘甜味道(或指五谷香),金属锤打有辛辣味道,水流有咸味等,这其实代表古人对世界的探索,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
从上面所说可以看出,五行本来只是古人对世界本源的探讨,他们认为世界有五种本源物质构成,后来中医,术数等吸收了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