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是什么五行属性?
“五德之君”的杜,为木。 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呢? 汉书刘歆传有载,称西汉末年,经学大师刘歆在整理古代典籍时,发现《春秋》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对鲁国史书的记载存在矛盾,就自己著书立说了事。 刘歆这书一出来,东汉的大儒们就纷纷作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蔡邕所著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来魏晋时期,晋代大儒杜预根据自己的观点给《春秋》做注,这个注就叫《春秋·经传集解》或简称《集解》。
魏文帝曹丕称王那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出于尊重前朝经典的考虑,特别下诏令说: “前代经典,远图奥旨,义多相袭,事罕全行。” 所以他这个《集解》呢,虽然大部分内容取径于汉代已有的解释,但毕竟也有自己的意见,所以被称为“纬侯之儒”。 那这个自称“纬侯之儒”的杜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很有政治头脑。他的祖先因为随汉光武帝刘秀起家有大功,被赐爵关内候,所以他才自号“纬侯”。 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好学上进,年轻时就有“河洛佳丽之称”,意思是河南洛阳这个地方因为他而变得美好起来了。
他博学强记,善于思考,曾经有人送给他一只雁,他晚上回来就在灯下把雁毛拔光了,把雁骨头放在桌子上开始研究,白天出去,晚上回家就又把它们插回去。如此反复多次,终于弄明白雁为什么要排队飞行而不掉队的原因了。
这样聪明的人,自然不会被学问难住。他在注解《春秋》时,引用了不少当时已经散佚的古书,并编撰成书,后世称为《春秋集传》。
不过,最令后人佩服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性格。 当时西晋王朝内部皇权之争十分激烈,所谓“八王之乱”打得乱七八糟,而杜预却能在乱局之中自我保全,还不断上升,最后官至尚书令、兖州刺史,可谓权倾一时。
更难得的是,这样的高位让他更加谦虚谨慎,一点架子也没有。 相传有一次他在家里宴客,有个客人犯了醉,躺在桌子底下了,他便笑吟吟地走过去,毫不客气地一脚把这人踢醒了。旁边的人都吓一跳,赶紧打圆场劝解,他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说: “我从小穷苦人家出身,哪里会摆什么架子!” 这话如果只是一句谦虚,倒也没什么;可怕的是,他说的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