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七属什么?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而每一种元素都有各自的特性。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的意义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而是泛指万事万物的五种属性。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水、火、木、金、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了。 在中医里面,五脏被赋予了五行属性。在《黄帝内经》中写到: “心者,土生也;肺金生也;肝木生也;肾水生也;脾土生也。”“心主火,肺主金,肝主木,肾主水,脾主土。” 所以中医学里的五行是带有具体意象的,与西方医学中抽象的四大元素是有区别的。 七曜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七个行星。
我国古代将周天分为二十八宿,每宿含若干星官。七曜中的第一曜即指这一宿中的角、亢等星。第二曜就是氐、房等星。余类推。 由于古人把太阳和月亮看作是宇宙的主宰,所以又分别用太阳和月亮的形象来代表星辰,称之为“日月之精”或“日月之星”。这就是中医学里“子午流注”来源。 在中医学文献中经常见到“阳明经气盛于戌亥”、“太阴血盛于申酉”、“少阴心之气盛于子丑”等用语,这里的阳经阴经显然不是西医里面的神经系统的含义,而是指经络系统中的阴经(如膀胱经的经脉)和阳经(胃经)。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样一个总结:“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牌,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牌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此成功性命之源也。”
这段文字不仅讲出了五行的相生关系,也指出了人体的脏腑经络与四时五方之间的亲和关系。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将五行的具体内容讲出来,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到结论。将文字分成五段,每一段代表一类事物的五行属性;而每一类事物又分别从方位、气候、脏腑、情志、时空、形体、孔窍、口味、变动、五色十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这样,东方、木、肝、风、筋、目、爪、怒、春、青、筋等的五行属性都被归纳在一类。从大类推小类,从已知推未知,我们很容易就能分别判断出每一类事物中的具体五行属性。比如,知道风为木,就可推出风为生发之气;知道肝为木,就能推出肝有疏泄条达之性……这些归纳是中医理论的最基础,熟背这些归纳内容,不仅对经络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认识中医都有极大帮助。同时,五行知识在非医学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来说,这也是最基础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