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水对应什么?

闫博源闫博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水,在五行中最活跃、最灵动的元素。 《五行大义》中说“水者,阴之盛也”,这个盛指的是充满、流动不衰的意思。所以水和木一样,属于阳中的阴,或者说是阴中之阳。 《五行要诀》中讲到“水生木,木盛如水;火炎土燥,母病子救;金水相涵,土厚金埋。”这里指出水对木的意义,以及水火相生相克的关系。其中“水木相生而仁,火炎上而礼,土润下而信,金水相涵而智,木火相生而不骄。”这又提出了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一点——水的灵活性,如果没有这种灵活,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水放在中间,以水为基,这是有道理的。比如“高”字,上面是“高山”,下面是“水”,“不”字的下部也是“水”,“哀”字更妙,上面的“圭”代表“高山”和“宇宙”,下面“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哀”字了。还有“湘”“沁”“浊”“润”“泄”等等汉字,都是用水作偏旁或部首的,说明古人对水是非常重视的。

在身体上说,脾在五行中属土,而胃属水。《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肺……冲气挟肾,贯脊络肾。”这里的“肾”字重复三次,可见水在中间的重要性了。而且胃喜湿,脾喜燥,如果吃太多的食物就会伤津耗液,出现胃部疾病甚至癌症,而如果脾虚生湿,又会犯胃,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古人用“五劳七伤”来指代一切疾病,其中的“劳”就含有损伤、伤害的意思。我认为这跟水在中间有关联。

酆敏凡酆敏凡优质答主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把宇宙万物的属性分为五大类: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哲学思想,以日常的五种物质来比附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的,由此形成了相生相克的运动规律。 中国古人在“五行说”基础上提出了“五行制化”说与“五行胜复”说,用于阐释五行生克制化平衡协调的运动形式。

1、“五行制化”说,即“比相生、相克”而言,主要说明五行的协调平衡关系。在比相生中,主要强调相生关系,并以“受气者为母,施气者为子”来概括说明;在比相克中,主要突出相克的关系,以“所不胜者为所胜之所生”来概括说明。前者称为“比相生”主要强调五行生化(即相生),后者称为“比相克”主要强调五行制约(即相克)。

2、所谓“五行胜复”说,即“比相乘(乘虚而入)”、“比相侮(恃强凌弱)”而言,主要用于说明五行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制约关系。两者都是指超过“制化”正常限度的相生相克运动形式。“比相乘”是比相克而言,即五行中一行强盛,克制其被克者,致使被克者本身功能衰退。“比相侮”是比相生而言,即五行中一行虚弱无力制化其所不胜者,而使所不胜者恃强凌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