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五行是什么属性?
五行的“行”字,是“道路”、“轨道”的意思。五行为啥是“行”而不是其他?因为“水向低处流”、“火向上燃烧”、“土向中央聚”、“金从西方来”、“木向东生长”——这就是五行的轨迹、运行的路线。
当然,这是取象比类的比喻说法而已。五行其实并无质的规定性或固定形态的,所谓的“木”、“火”、“土”、“金”、“水”只是五种属性的抽象化表达而已。就如同数学中的正数、负数一样,只是一种符号代表,并无实际意义,比如2+6=8,这表示的是一种计算的结果,而非这个结果具体代表着什么。同样,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也无实质的意义,它们只是一个标记,一个代表的符号而已。
这种抽象代表了啥呢?——它代表了物体运动的具体方向或者运行的路径。当说“木生火”时,并不是指树生了火(除非你的脑抽了),而是说木头这个事物(具象化了)在运动中其温度会升高;当说“水生木”的时候也不是指水中有木头,而是说当有水存在时,木头的温度会有提高。同理,说“金克木”时也不是把金属挂在木头上去砍伐,而是说我拿着斧头,而我的斧头代表“金”,当你遇到“木”的时候,我的“金”就能克制你的“木”了……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全通了? 五行实际上是一种运动的模型或规律的代表,它既不是物质,更不是实物。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系统观,是对世界的归纳和整体描述,其所归纳的“金、木、水、火、土”五类元素,是构成一切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抽象,并可以解释很多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其不断变化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古代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五行学说在天文学、医学和武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五行在武术中一般对应人体五脏(如内家拳中就是拳为心为火、掌为肺为金、肘为脾为土、膝为肾为水、肩膀为肝为木),又或者说五个发力点或五种能量。在一些内家拳中,往往把拳理拳法融合五行为一体,讲究“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归元”等等。中国各种武术流派,也往往以五行命名或含有五行名号,诸如五行通背拳、六合拳(三合加五行为六合)、象形拳五虎七龙拳、岳氏八式通背(三体式为三体势乃三合拳式,功法有五行、坎离剑等等。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创造并用于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系统观,包括“比象观”与“变易观”两个方面。比象观,是将宇宙间万事万物按照“类”的属性,分为五大类亦即“五材”,即“金”、“木”、“水”、“火”、“土”。变易观,是将五行材料间的相互制约、促进关系作为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予以抽象出来的动态体系。其“比象观”反映的是宇宙间的静态水平关系;其“变易观”反映的是宇宙间的动态竖向关系。二者相合,是为五行理论。
五行材料“比象观”的产生是在原始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亦即中国古代哲学家,是在同自然的长期斗争中,特别是同水、火等自然力作斗争中,特别是从事农耕生产实践中,在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生产资料与农作物收成、人类健康和自然现象等因素反复对比中而逐渐获得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既是人类生活最离不开的资料,也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们既可以在自然界中单独存在,又可以相混存在或化合存在并变化不息。因此,它们是最基本的构成世界各种事物的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理解的一种原子式的概念。
五行本身的“变易观”,主要是“生”、“克”规律。“生”,即是相互资生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它使事物保持绵延不断、继续生存、繁荣兴盛的和合状态。其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即相互制约、相互约束和相互克服关系。它使事物保持不致于过份亢进、无节无束、失去平衡的有序状态。其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克”规律及其顺序,被形象地称之为“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五行相生”、“五行相克”规律,是在“五行生克,迭乘无限”、“万物所成,惟此一途”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因此,五行的生、克规律,是被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之“成变化而行鬼神”的“至精至微,至简至易”的思维的“道器”,亦即宇宙事物“生成”的最一般本质或其本原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五行的范畴之中。“五行”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体的时候,运用“五行”属性,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以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和治疗疾病的手段。
五行属性的产生,是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由具体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通的概括。即通过比类取象的方法,对自然界诸多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而得。如以木为例,木的生发特性,与肝的疏泄、调节的生理特性相同,故肝与木一样,具有生发之功。木类植物的成长,需要土地的护持,木受土侮之象,与肝病传脾(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病理变化过程相似,故以木克土来说明肝病传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