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在五行中属什么?
这个得问易经大师去,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可不知道。 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传统中国的很多文化现象的时候,往往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和启示。 比如中医理论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用它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甚至还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以及用药的原则等等都有涉及;
再比如中国传统的建筑学里讲究的“阴阳五行”与“八卦方位”,虽然现代人用来设计别墅或者写字楼的时候并不怎么使用,但是古人却是相当信的,甚至用于朝廷宫殿,府第民居甚至是风水墓穴的设计建造上; 再比如算卦卜吉凶的时候常常提到的“五行八卦”,还有武侠小说里面经常提到的毒道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解毒术。 而作为传统建筑材料之一的砂石,按照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属于“无机胶凝材料”,具有“气孔结构”,而这些特征正符合现代地质学中的“火成岩”的定义[1]。 火成岩根据其形成的温度不同,可以分为“低温熔蚀”形成的风化壳(600℃)[2]。
如果按照五行的来给岩石“归类”的话,那么风化壳应该归入木行,因为“木火相生”,而熔岩应该归入火行。 所以,石头按五行给分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砂(碎石)属木,石(块体)属火!
金木水火土,构成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学说,用于阐释世间万物的演化规律。五行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构成的,即所谓金木水火土,万物之根本也。
五行学说起源大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把一切物质分为五种形式,木材、金属、水、火、土,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关系,使得五行成为一个运动着的有规律的系统。由于五行可以解释和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它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自然界的多种现象。如木为火焰所焚,火助木势可以燃烧更旺,相生相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再推广到水与火、土与水之间,也都有这种制约关系存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而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因此人们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并企图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
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和人的五脏相配也是一种相类联想的结果。肝胆疏泄,有生发调达之功,故配木;心为君主之官,如君临万有,发令施化,如火之烹饪,故配火;脾胃有分清泌浊,旋转中宫之能,如坤土载物之厚,故配土;肺主皮毛,清肃下达,如同金之质有清轻肃杀之威和坚实之性,故配金;肾能藏精,作强主水,有寒润下行之性,如水承万物,通达无碍,故配水。
五行在中医中应用主要有:
1.说明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系统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根据五行的属性,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并将人体上下、内外诸组织器官分属五脏,分别归类为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每个系统按五行性有相生相克、制约平衡的规律构成,形成了各自的功能系统。
2.阐释五脏相互关系。五脏分阴阳,则心、肺为阳,肝、肾为阴,脾为阴中之至阴。心、肺之间依五行中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之规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肝、肾之间依五行中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之规律相互资生和制约;五脏中至阴之土分别与其他四脏依五行中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及土克水、金克木、木克土、火克水规律,相互资生和制约,维持五脏系统的平衡协调,从而保证整个生命活动的持续有序运行。
3.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按照五脏以五行归类,内应五脏,外合五体、五华以及在色脉、五味、五窍等方面的特点,在诊病用药时,对见红、热、长、夏、南等属于火的现象,主要从心着手进行诊断治疗;见青、东、春、长、生等现象,就要主要从肝着手诊治。并且,由于心与肝之间存在着生克、制约关系,当肝失疏泄致心失所养而见胸闷、不寐等心系症状时,就应从肝治,以泻肝来达到宁心安神之目的;而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心烦不宁等证,可从心入手采取清心泻火的办法解决,也可从肝入手,采用“抑木”、“平木”之法治疗。根据五脏与五体、五华等之间的联系,在治疗筋病时当从肝着手。总之,疾病诊断治疗的指征和手段是多方面的,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可以择优选取。
另外,运用五行补泻法,就是从五行生克规律和五脏相关关系出发,根据脏器病变情况,通过补其所生或所生者,泻其所不胜或胜其所者来治疗相关脏器病变的一种方法。
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治则、方药、针灸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