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五行属于什么意思?

毛雅芬毛雅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尚书》中讲“五行”,《周礼》中作“五伦”、“五常”,《论语·阳货》中有“中庸”“忠恕”,《孟子》中有“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程颐、程颢兄弟发明了“理(天理)、气、性、情”,朱熹提出了“理、气、象、数、词”;近代有王国维提出的“士、农、工、商”等分类,现代又有五岳、五行、五色、五谷等等。可见,古人把世界万物归纳为一“五行”;同样也可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五行”变化的结果。 所以古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五行”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运筹帷幄、无往不利。就像现代人掌握电子理论之后,就可以使用电一样;同样,古人教给后人的这些五行知识,就好比现代人在教给别人怎样使用计算机一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用在求知上太贴切不过了!因为喜欢,所以你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它;因为你喜爱,所以你自然就会去掌握它。当你完全掌握并且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会让你对知识的追求更加深入。

因此孔子才说,了解我所说的“道”的人,总比不了解的强;了解且喜爱我所说的“道”的人,总比不喜欢的人要强。如果每个人都去掌握好“道”,那这个世界该会有多么美好呀! 可惜的是,虽然孔圣人留下了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是后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含义——人们总是抱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态度来对待圣贤教诲,甚至有人还以此作为狡辩的借口。于是,我们见到了很多人“好之”却“不如乐之”,他们只是被某种东西所吸引而已,至于这个“引子”是什么,并不重要。这样最终只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所以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和没有效果的。越没效果,就越不想学。最后,本来应该学到的知识,反而都被浪费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