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故事有哪些?

扈澜子扈澜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韩愈

“推敲”典出唐代文人贾岛。有一天贾岛骑着驴子敲诗,只觉得“僧推月下门”可以。而到了第二天却想到了用“僧敲月下门”更好,自己也不确定,就又从驴子上下来再思考。旁边有一位官员骑着一匹马过来了,贾岛没有看到,结果撞到了马。“撞”到韩愈还不算,这韩愈还是一个能品出“推”好还是“敲”好的官员。要知道这可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韩昌黎”本人,也就是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韩愈。

二、贾岛

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述,唐代诗人贾岛,喜欢推敲诗句。有一天骑驴经过长安大街。当时正值夕阳落山,暮色苍茫,景色凄清,正好见到一位和尚从幽深的巷子里面走出来,便晃动着驴,吟起两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是却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嘴里念念有词,两手不停地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街上行人看见贾岛这个样子,都觉得很奇怪,而贾岛却没有注意到。当时的韩愈做代理京兆尹,正率领着仪仗队在街上走过,贾岛因为光顾着钻研诗句,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仪仗队。军卒立刻将贾岛带到京兆尹面前。

三、释皎然

“推敲”本是唐代和尚释皎然的诗作,韩愈帮他修改的。释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幼年出家为僧,曾经担任南零水县令,后返回苕溪,隐居终身。据《唐诗纪事》记述,当时韩愈任杭州刺史,皎然去拜见韩愈。行至湖畔,皎然信口诵出一联诗:“忽忆僧床坐,难知客船停。”韩愈听后即指出瑕玻“忽忆”与“难知”读起来都有发语的语气,并不协调。皎然认为此联未妥,便向韩愈求教,韩愈也不好意思当即斧正,又不好直言拒绝,便说:“你这两句诗,我很喜欢,就搁在那儿,我暂时借用一下吧。”皎然点头应允。

四、朱庆和

还有人从韩国和日本的一些古籍中发现,“推敲”典出五代时诗人朱庆和,与贾岛、韩愈全然无关。宋朝诗人严有邻在《辨证》一文中说:“贾岛初赴举至京,一日于驴上得句云:‘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又思添一联,久不成,因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自是古今脍炙之句。世传岛访李凝幽居诗,‘僧推月下门’,本作‘僧敲’,作‘敲’字则景动意远,着‘推’字则似拙矣。余观唐朱庆和有《题所居》诗云:‘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朝与鸟争语,暮与猿比邻。……’与岛诗同。又观《江南野史》言贾岛本落发,暮年遇郑郎中,劝岛还俗,岛曰:‘岂谓骨肉情疏,邱园道绝;将避乖违,敢忘恩德。’遂自是青青作好、口角春风。寻以诗干裴晋公、令狐仆射,二公不甚重之。由是知岛上诗,皆是就举后道途所作……”

五、无名氏

“推敲”一典还出自《开元天宝遗事》,也是写一个和尚在夜晚时徘徊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但究竟是用“敲”好还是“推”好犹豫不决,竟与一贵官的前导相撞,被带到这位贵官面前,经询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位“贵官”替他修改了好久,也没有结果就送他走了。这段文字后来被元代《青琐高议》、明代《说郛》、清代《全唐诗话》、《事文类聚》等书籍引述,不过《开元天宝遗事》、《青琐高议》都没有记下这位“贵官”的姓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