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后结局是什么?
孔子离世的消息传开,鲁国的弟子都来奔丧,弟子们在孔子墓旁结庐,为老师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唯有子贡在墓旁住了六年。学生们商议,要给老师立个谥号,颜渊说:“昔者尧有大功,舜有大亲,禹有大功。由三圣人者,若乃谥之,则有‘尊者不受’之辞焉。今夫子尊敬周室,而遇乱世,遭邪君,虽有大功,而未得其志,虽有大亲,乃不得其死,斯以可矣。”众弟子皆曰:“善”。
鲁哀公命人给孔子的谥号是“尼父”。
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在《非儒下》中称孔子为“圣孔子”。
西汉景帝称孔子为“大圣”。
到汉武帝时,儒学成为一统天下的官学,而提倡儒学的首功之臣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董仲舒称孔子为“天地所生,圣人之宝”、“真天所生,非人力也”,公孙弘称孔子为“汉家儒宗”。
到东汉,孔子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圣”字只属于孔子,其他人不再用。到东汉章帝时,史官们在给孔子的“谥号”时,去“尼”留“甫”,称为“孔子”。
到南北朝时,孔子的地位又升格,去“子”留“孔”。到北魏时,孔子又称为“文宣尼父”。
隋唐时期,中国进入鼎盛时期,民族大融合空前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确立,儒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坚不可摧,孔子的儒学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孔子成为封建王朝最高道德规范的代表。
初唐时,孔子又称为“邹尼父”,简称“尼父”。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孔子被追谥为“文宣王”,至此,“孔圣人”、“孔夫子”、“孔老夫子”、“孔老先生”、“孔老先生”、“孔老儿”、“周公”、“周公旦”等称呼开始在海内外广泛流行。
从此,孔子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和思想的最高权威,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孔子作为“圣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动摇。
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又加谥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专制统治政权后,孔子的“君权神授”的思想遭到严重冲击。孙中山提出“国不可不革命,其不可革者唯孔教;党不可不革命,其不可革者唯道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作为封建军阀总头子的袁世凯在1913-1915年三次举行祭孔大典,大肆宣传孔孟之道。
1915年康有为主张复辟帝制,再次大张旗鼓地尊孔。袁世凯和康有为等掀起的复辟帝制和尊孔逆流遭到全国一片讨伐声。1917年夏天,著名的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一次宴会上对来访者说:“中国文明,是数千年群相累积的,其中定有他巩固不坏的内在价值,孔子之为师,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继《青年杂志》之后,一批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和团体纷纷出现,主要的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晨钟报》、陈望道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以及以“五四”爱国运动为契机在北京成立的“新潮社”和“少年中国学会”等。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长文《文学改良刍议》,向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挑战,随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许多文章,主张文学革命,文学平民化,为白话文摇旗呐喊,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把矛头直接对准以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鲁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