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空间结局什么意思?

苗凌危苗凌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如果以推理小说的标准来看,幽闭空间似乎是一个“不够严谨”的电影。因为,如果我们单纯只考虑逻辑因果的推理要素,这部电影存在“漏洞”——那就是关于“计时钟”的设定与后续发展存在冲突。但,这部电影如果以“犯罪惊悚”来分类,那它就是绝对的上品。

故事的场景发生在一栋被完全密封隔离的豪华公寓内,16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被困于其中,他们接二连三的出现离奇死亡,而唯一的生还者却在走出公寓后被人发现倒毙在警车之中,而在车内的人,均宣称自己没有任何作案的可能?

在“密室”的世界里,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超乎常理的。如同福尔摩斯迷所熟知的华生,尽管他身为一名医生,但在面对福尔摩斯所调查的案件时,他永远都是个只会发出惊呼的“弱鸡”,他永远也想不到在福尔摩斯的视角中,那个被自己认为是常识的现象,其实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不可能”。在这个“不可能”的基础上,一切“超乎常理”的事情就此展开。

在幽闭空间中,导演向我们展现了两个“不可能”:

1、人不能移动,但凶器可以。在空间被全面封闭的前提下,没有一个人可以自由通行,但是在后续发展之中,凶器却可以“移动”,如小刀从18层“飞”到5层,以及多起案件中,在非当事人的房间内发现凶器。也就是说,人和凶器之间存在一个“非对称关系”,人不能移动但凶器可以;

2、人可以获得他杀,也可以获得自杀。第一个死者看似是自己打开了房间门,从而中了瓦斯被毒死,但是从后续发展得知,所有人的房间在案发时都是密闭无人的状态,也就是说在16个人存在的这个空间里,任何案件所表现出的“他杀”其实都是“自杀”。

这两个“非常不可能”的设定,为影片的后续展开,提供了两个“超乎常理”的发展可能:

1、既然人不能移动,那人就可以完全不去接触犯罪,只需要考虑其他人的犯罪行为。这就产生了两个可能——如果我是犯罪者,那我就必须考虑如何“移动”凶器到我欲杀之人的房间内,并制造案发现场;如果我是受害者,那我要考虑如何防止犯罪者对我进行“隔空杀人”。这两个考虑贯穿整个影片,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成为后续犯罪和破案的要素;

2、所有看起来是“他杀”的案件,其实都是“自杀”。这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谜题——为何大家明明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而却死掉了?但随着侦探(男主)的推理展开,这个谜题被“自杀”的解答解开,于是新的谜题产生——既然大家都明白“自杀”的道理,为何还有人之后继续死去?

而第二个“超乎常理”就是推动“破案”的真正核心,随着影片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核心人物其实是“侦探”和“死者”,其他人都是“配角”。所有配角的结局其实就是“死”,而侦探的角色就是破解“死”的真相。随着配角的“死”,剩下的“生存者”越来越少,侦探离“破案”就越来越近。整个影片的结构,也是按照“配角的死”作为单元推进的。

影片开始的前半段,其实“侦探”和“死者”是两个不同的主角,他们是分别在两条不同的线中独立的发展着的——“侦探”线是围绕侦探对案件的逐步破解过程,而“死者”线则是围绕死者如何在最后时刻留下暗示或者陷阱。直到影片的后半段,侦探逐步接近了核心案件的真相,这两条线才慢慢靠近,最终交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侦探明明在影片刚开始就明白了“自杀”的道理,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就破解所有案件呢?

在影片中,其实有一句话是解释了这个问题的(是哪一句就不过剧透了),这句话其实说出了影片的核心——所有案件的谜底,其实在案件发生前就被锁定了。但是,由于这个谜底的起因是“自杀”,而所有人的最终目地也是“自杀”,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也就是说,侦探始终无法在已知的“自杀”前提下,去理解“自杀”的动机,也无法理解“死后世界”的景象,所以在破解方式上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直到影片的最后,所有“生还者”都集中在那间“神秘的房间”中,侦探才终于在“死后世界”的景象中得到启发,理解了罪案的全貌。也就是说,侦探最终是通过“死者”的视角才真正明白了案件的本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