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医生属什么?
中医理论中,并没有五行生克的概念。 五行的相生相克指的是五行的属性变化。 比如木生火,是因为木属阴,有生发之功,火属阳,具有燃烧之象;而水克火则是指水的滋润之功大于火的燃烧之火,因此灭火的法宝是水。 中医的基础理论当中,只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不含有五行的内容。
如果一定要扯上五行的话,那么中医理论中的“土”就包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了。 中医所讲的“土”不是指“土地”,而是指脾(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特性。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我们所说的“土生金”,是指脾胃能化生气血津液,充养五脏六腑,使五脏具备正常的功能活动。 我们所说的“土克水”,是指脾虚胃弱之时,对水液的吸收、输送、布散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痰湿、水肿的形成和排泄的延迟。
所以我们看中医,如果大夫说“你湿气重啊!”多半的意思是叫你祛湿。如果说是“你脾气虚啊!”那多半的意思就是补脾了。 如果是“你胃火旺啊!”那就别吃肉吃葱吃多了。
五行,又指木、火、金、水、土。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宇宙观。“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被当时人们作为占卜的工具,后来经过荀子、邹衍等人的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想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构成,而世界万物的性质由这五种物质的属性所决定,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是由这五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生”和“克”是五行学说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意义。五行生克规律在阐释相关事物属性归属的运动变化关系过程中,还具有相对平衡的状态,相生出现太过和不及,相克出现太过和不及,都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失调时,则出现异常的相互作用,即“相乘”或“相侮”,由此产生无穷无尽的事物运动变化,用五行学说阐释天、地、人统一的自然观。
古人巧妙地用五行来对应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六腑一一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的命名以及人体五官、五体、五华、五方、五气、五色、五臭等都是通过五行来确定。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周围环境是统一的,是完整而又协调的一体,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统一靠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而得以维持,内外环境的任何异常变化都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紊乱导致。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腑辨证理论构成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的基点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