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五行属什么女?
纪(jì)姓源出有二: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成王母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洪洞县),称为唐叔虞,其子燮继位后,因爵称唐侯,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唐氏。公元前635年,唐伯应晋献公之聘而赴秦,途中有子,始居秦;另有一支唐伯后裔东迁,成为齐国人,称齐唐氏;又有唐伯之后在晋国任司马,战败被俘,流落在晋西南的汾河边上,复归故土,仍以唐为姓。
出自鲜卑族复姓所改,属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原所带的复姓改为汉姓,其中一支改为唐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有代北三姓之一的拓跋氏随孝文帝南迁后,改为姓唐。
得姓始祖:唐叔虞。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与兄弟虞、虢、轩辕氏等一起讨伐商纣王,灭亡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称“武王灭商”。周武王克商后二年病逝,其弟姬旦(周公)接管政权,代为天子。武王的弟弟唐叔虞受到哥哥的偏爱,得到大量封地。周公担心兄弟间权力纷争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就召集部众宣布封唐叔虞于夏墟,建立诸侯国,并定都唐邑(今山西省翼城县),史称“唐国”或“唐尧”,国君称唐侯。春秋初期,唐国势弱,被戎狄欺侮。到春秋中期,唐国逐渐强大起来,国君改称唐候。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7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作乱,攻陷唐国都城。唐国君主出逃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后来回到原来的都城,但国势已经衰弱。至晋灭唐时,唐国史书记载的世系已传了三十多代。
到了战国时期,魏武侯迁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不久秦惠文王封公子少梁(即魏国宰相公孙衍)为魏夫人,增益魏武侯采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自此以后,魏国国都屡迁,时而梁,时而安邑,时而大梁,直到秦国统一天下设郡县制时才固定下来。
唐叔虞的后人见国破家亡,纷纷外逃,其中一支避难秦川,改姓唐,重新开创唐家基业,这一支唐氏后人最终发展成唐氏大家族中的望族。这支唐氏后裔传到汉武帝时,因“博陆侯”这个封爵中的“博陆”二字犯武帝母亲窦太后讳,遂改姓窦,后世称其为“窦氏”,但在东汉末年后,这支唐氏后代又恢复唐姓。
唐姓家族中还有一个望族是东汉太尉唐臻之后。汉灵帝时,司徒袁绍因得罪宦官,被迫逃离京师洛阳,投奔其在凉州刺史的叔父袁隗,路上经过冀州,被当地豪强所害,其家奴婢数十人都被杀死。当时正在冀州任职的唐臻闻讯后,收殓了袁绍的尸体,将其运回洛阳安葬。袁绍之子袁谭得知消息后,拜唐臻为父,并让唐臻的孙子袁熙娶自己的女儿为妻,两家的关系由此更加亲密。东汉末年,袁氏家族在辽西地区势力极大,而唐臻这一支却在河北颇有影响力,两大家族相互依存,互通有无,形成了庞大的唐氏士族集团。
晋代北方士族门阀制度成熟,唐氏家族作为北方士族中的佼佼者,与其他士族一样享尽荣耀,不仅贵族子弟不用辛苦考学就能轻松获得做官的机会,而且世代为官,权势熏天。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取仕,虽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但是唐氏家族的荣耀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为自唐朝开始,就有“出身唐氏”这一说法,意指一个人身份高贵,连普通人都不敢直视他的容颜。至明朝嘉靖年间,世宗皇帝朱厚熜因为父亲睿宗王爷朱祐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个儿子,因此追尊生父为兴献皇帝,并将这位已经去世多年的祖先的牌位放入太庙中祭祀。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尊崇,世宗下令,凡是姓朱的官员和百姓,凡遇有祭祀都要特别虔诚,以示特殊。
由于唐氏族人大多自称唐尧后裔,于是朝廷特准他们可以在姓名前加称“懿德”,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此后,唐氏子孙就以“懿德”作为姓氏的一部分,代代相承,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