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五行中属什么?
“6”这个汉字,古往今来,含义不同。 先秦甲骨文中没有这个数字(见下图): ——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根据《汉字源流智慧》记载: “六”的出现较晚(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由“卜”与“只”会合而成的。上边的“丿”(卜)表意,表示数字的“一、二、三;下边的“口”(只)表声,是“六”“九”的“六”“九”的声符。 “六”由会合而生成,当为“数”字。但它的读音却读如“只”音,即[jī]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古人造字都是象形或指事。所以,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从字形上看,上面的撇画表示的是一根杆状的物体,下边的一个口表示的是一个方框,两个图形合成一个整体像什么呢?根据古书的记载,商代使用的占卜工具主要是龟甲和兽骨,把龟甲和兽骨用火烤后,出现裂纹的地方叫做“兆”,用来占卜吉凶。因此,这个“口”形象地表现了占卜所用东西的形状—-方形的兽骨,而不是人们常说的用于占卜的工具是用蓍草做成的,那只是后人的推测而已。 再看“卜”字的甲骨文字形: 这个字形与上面所提“六”的写法极为相似,说明两者来源于同一图形符号体系。不过,这里用的是金文大篆字体。 ——现在我们再来看“六”的本义,就不难理解了:六个方形的兽骨,也就是六支祭祀用的棒子。这既符合象形的要求,又表达了实际的意义。
再说“9”: 在甲骨文中,没有这个数字,我们把它移到战国时代的小篆中去考察: 这个小篆的字形已经与现在的写法很相像了,可以看出它是将“八”加一笔而成。 为什么要在这“八”上加一笔才能变成“9”呢?原来,这一笔象征着一条横线。古代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8”是单数的第八个(7+1=8),故称“八”。而“9”则是双数的第九个,为了显示它与“8”的数字特征上的区别,就在中间加了一杠以示区别。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9”的形体结构。当然,这种解释仅供参考,至于古人的这种思维方法,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说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