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金木水火土主什么?
《五行大义》 ,作者王仁裕(唐),唐朝大臣、作家,字德耀,太原人。此书是隋朝到北宋时期有关五行学说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重要文献,它集古代阴阳五行说之大成。 这部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第一篇为《五音论》;第二篇为《五行论》;第三篇为《五事论》;第四篇为《五祀论》;第五篇为《五神论》;第六篇为《五脏论》;第七篇为《五体论》;第八篇为《五情论》;第九篇为《五味论》;第十篇为《五术论》;第十一篇为《五方论》;第十二篇为《五时论》;第十三篇为《五谷论》;第十四篇为《五声论》;第十五篇为《五材论》(又题为《五材篇》)。 从上可见,其中除最后两篇外,都涉及了“五”和“行”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该书名之为《五行大义》是很恰当的。另外,从全书的内容来看,每一篇的中心内容是相类似的或一致的,可以认为各篇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立论的。
第一章 五音论 “黄帝使岐伯作《乐记》曰:宫分其类,商别其属,羽审其情,角辨其物。然则音声之道,犹日月而有封域,故宫者君也,君子也,天地之统,万物之祖,诸侯朝觐之路,百姓归家之途也。商者臣也,万物之帅,天地之纲纪,万物之父子也。羽者民也,天地之合,万物之根柢,诸侯之交驰,百姓之起居也。四者皆五,不可单缺其一也。
故《易》称‘分阴分阳’,以建四时也’。《礼》亦云‘五声八风十二律’,以立君臣,以定贵贱也。若夫变宫为商之类,变商为主之类,非圣人不能穷其理矣。故言者所以通玄微于至妙者也,言之者,岂止使人解音声而已乎!” 第一句话出自《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中“乃奏黄钟,歌大吕,舞《咸池》,乃发《南山》之威,以出雷鼓雷鼗,路鼓路鼗而不击”一句。这段文字所讲的就是如何利用五音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功用等,实际上就是关于五音的基础知识介绍。
第二章 五行论 一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水,水生黑,黑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出,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气,气化精,精生骨,骨生肾,肾生髓,髓生志。北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味,酸味再生水,水生黑色,黑色再归肝脏,肝气生成筋,筋再生长心脏,心血生出津液,津再生脂肪,肥瘦之分由此而来…… 这一段话主要解释了风与东的关系、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因等等,这些在以前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讲了。 二曰:南方生火,火生土,土生甘味,甘味再生火,火再产生红色,红再归于心脏,心跳加速,心火旺盛,心生唾液,唾液滋生脾胃,脾胃功能增强,脾气生发而化津液,津液变成脂膏,于是皮肤红润光泽,肌肉丰满健壮起来。西方生燥金,燥气收敛而生湿土,湿气滋润而产生甜味,甜生于土,土色呈黄,黄色入脾,脾能制胃,胃能受纳饮食,从而使气血充盈于脉道之中,血液润泽于周身,肌肉充满而皮肤丰润光洁起来。中央生湿土,湿气蒸腾而为火热,火热干燥而化为土性,于是形成了一种介于寒热之间的土气,这种土具有生养万物的特性,能滋养四方万物,能使四方的物质发生生化作用。
第三章 五事论一曰:貌之与声,然有似焉。是故天子之貌庄,诸侯之貌肃,卿大夫之貌捷,士之貌正,庶人之貌庸,天子之动振振如君实,诸侯之动不慑乎天,卿大夫之动不惑乎臣,士之动静不慑乎位,庶人之动动不惑乎物而已矣。貌有怯弱,则有衰息;声有衰息,则有怠慢;心有怠慢,则有淫荒。三者,虽盛不衰,是谓危亡之符也。是以明君慎之,严之,必思观乎其貌,察乎其言,然后举之,而任之以事。二曰:视之不明,则不知是非;听之不聪,则不得其所宜。是故明君外见善言,必观其所闻,内见善色,必观其所礼。人莫恶于弃义,而不善乎自欺。三曰:言者,所以发虑决疑,明是非也。言语者,所以宣意达情,而接物也。
是故,言可托于事,事可为验。四曰:喜则和气生,和气生则悦,悦则爱,爱则亲。哀则静气消,静气消则心不制,心不制则蓄于内。忧则愁气聚,愁气聚则静,静则甚则忧,忧则感悲,感悲则泣下。怒则气上,气上则奋,奋则争,争则忿。忿则乱意,乱意则忘其事,忘其事则失机,失机则败于众矣。是故戒喜,戒惧,不惟欲,则无乱意。 五曰:谋不用命者杀之,吏杀人者死,杀人者诛。 三曰:圣人与时化,往不必归,来不必止,此之谓化。 四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胜则离,离则破礼,用兵者之危也。 五曰:刑胜则死,赏繁则费。故圣人之治国也,使天下无所遁其奸。 六曰:故圣人以仁义教训天下,而后道德可议,礼乐可兴,政教可法,刑罚可用也。
第四章 五祀论一曰:祀典有五:祀五祀,家祭祀也.门、行、户、灶,四庙五祀,邦国之祀也。祭五帝于五庙,太祖及远祖五祀之所祭也。社稷,国之祀也。 郊之祭,大报本反始也。天地合,阴阳接,风雨降,草木萌,天地之合,人间之报本反始之道也。今五祀各以其方配日、月、星,社以方色,而封泰山、禅梁父者,皆取象之也。二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天之副在乎五脏,凡五脏之立,同形而异气。五脏之气,以藏而不泄。
泄则伤其本体,是以圣人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