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于什么文化?
五行,是原始宗教的遗物!原始宗教认为世界由金、水、木、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的起源! 后来这个观念渗透进了哲学领域,我国先秦儒家、道家都承袭了这种观点并将之系统化、理论化了,《黄帝内经》也采纳了这个思想并且将它用于医学中(如五脏与五时的关系)。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阴阳的概念并把它运用到各种领域之中,于是人们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以及四季的变化规律等,《淮南子》就是典型的代表。此后这一概念被引入到了易学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五行在医学中的原理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体本身应当保持协调和平衡的关系,而五行学说的目的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 人的身体由五脏主管(心、肝、脾、肺、肾),而五脏又各有其属官,它们是心神、肝血、脾土、肺气、肾精,这些属官分别对应着五行中的某一行,也就是说人心有个主神,肝有其血的源头,脾胃有受纳功能,肺有宣发肃降作用,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等等;大自然也有其五行。
自然界有春天有万物生发之势,所以春季应肝,属木;夏天炎热,热生于心火;自然界的草木在秋天枝叶繁茂,所以秋季应肺,属金;冬天万物凋零,水分主要存在于土壤里,所以冬季应肾,属水。如此循环往复,人与自然环境实现了整体上的协调。 但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有上中下之分,如果只注意养生而不注重精神调节的话,就容易产生偏激现象。
因此古人将人分为五大类:阴盛阴虚之人,阳虚之人,阴盛阳微之人,阴虚阳亢之人,阴阳俱虚之人。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遵循了五行学说的原则和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