轱字五行属什么?

洪梁洪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轱”的繁体字是“轂”,《说文》中“毂”字下这样解释:“車中空處也。从車,彔聲。”段玉裁注曰:“按,車之內有竅者為轂。”又解“轂”字曰:“此與輹音義皆通。”可见,「轂」是由「車」字減一畫而變來的形声字;「轂」的本義就是車輪中心裝置的圓木。 那麼這個“轂”又是怎么和轮胎搭上邊的呢?

在車輛史上,有一大進步稱為“車輪的誕生”。據研究,車輪最早出現於約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半島,後傳至歐洲、北美,最終普及到世界各國。但當時的车轮是木製的,像滾子一般,且由數片圓木組合而成。這樣的一個木輪安放在車軸兩旁,當駛動時必然產生左右搖晃的趨勢。為了增加穩定性,有人在车轮上安放了凸起的輻條以增強對地面的壓力,同時防止傾斜發生。但是,這樣做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另一個問題——輪子轉動時产生的離心力使得車身側滑得更加嚴重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出了在車軸兩側安裝兩塊擋板(成對的輻條)的做法。這對擋板就像馬車上的兩隻壯麗的馬镫,因此有人把它們叫做“馬镫式輻條”。這種車輪後來傳入漢地,且為中国人所廣泛使用。不过,馬镫式輻條雖然能夠解決車輪側滑的問題,但它並不是萬靈丹,因為這類車輪依然存在著另一個問題——在彎曲路段行駛時容易向外側脫出。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後來的人又在車輪之上安置了一個鐵製或者是木板製作的鉗環,用來卡緊外伸的輪輻,從而讓車輪可以更加穩定地運行。

到了明末清初,馬車陸續被火車、汽車等替代,而馬齒鉑則成為製造輪胎的主要材料。不過,馬齒鉑質地較軟,不耐磨,且極易劃傷手,所以後來的工匠尋找更理想的製作輪胎的材料。1845年,一位英國商人將一種叫作「堅尼」的橡胶樹引入印度產區,後經日本而傳至中國的台灣。台灣出产的橡膠質地細膩,適宜制革,因而深受商界的喜愛。不久,这种用橡膠製成的輪胎就风靡了世界各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