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民俗五行?
“民”字在甲骨文中,就像站立着的两个人,表示“人民”“民众”“国民”的意思;金文像面朝两个方向的人,有看守、护卫之意;小篆近似现在的汉字,但上面的一短横变成了一竖;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则变成了“人”字形。 可见,“民”字的本义就是表示人群里的人。
五行的“行”字,最原始的字形是金文和甲古文,上面的部分像两列并行的人,下面像两脚走路的样子;金文的“行”字,上面的部分变成了一竖;而到现在汉字发展成繁体字“行”的时候,上面的部分就变成了“辶”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木、火、土、金、水”五个字,如《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周礼·考工记》里有“五行:一曰水,二曰木,三曰火,四曰金,五曰土”等等。这些“木、火、土、金、水生而知之”的五行说法,其实就来自于这“水、火、木、金、土”五个字。
为什么是这五个字呢?古人发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水滋润着大地,但是水多了就会淹死生物;火能烤熟食物,但是过量的火会把一切烧成灰烬;树木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但是树木过多也会造成水土流失;金属制作器物,但金属如果过度熔化会流散出去;泥土建成房子和堤坝,但如果泥土缺乏会失去支撑之力。因此人们把这种相生相克的五行关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希望掌握这五行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五行”最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