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诚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先民对于世界本原和宇宙万物的一种认识,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用一种相应的符号来表示——金用“●”表示、木用“|”表示、水用“○”表示、火用“△”表示、土用“▽”表示。这就是中国古书上所谓“五行”的雏形。这种用符号来表示五行的方法,被后人称之为“五行符号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形成了五行的概念: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央。同时,还产生了五时的观念:春指卯(兔)辰(龙)二月;夏指午(马)未(羊)四月;秋指申(猴)酉(鸡)八月;冬指亥(猪)子(鼠)十一月;中心部位指丑(牛)寅(虎)三月。以后,人们将五时的顺序加以排列,形成“二十四节气”,而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从而确定了一年之中“四季”的变化规律。 随着阴阳学说产生并得到公认,出现了以“阴阳”“五行”说推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方法——“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相克的循环往复之下,构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相生”好比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流动过程,“相克”则好比体内某些物质通过代谢过程。
由于“五行”概念内涵的差异性,因此不能把“五行”等同于“金木水火土”。同样,也不能把“五行方位”与“四时五方”混为一谈。不然就会像现代一些人那样,把“我出生在北方”错误地理解为“我的出生与北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