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五行缺什么?
“五行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阴阳家,盛行于东汉。这种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人体内则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之对应,并据此创造了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臭(臊、焦、香、腥、腐)等,最后还推定出周代的五星(岁星、辰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运行周期与节气有一定关系,即所谓的“五星盈缩”说。
由于时代久远和资料残缺,现在已经很难考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了。但直到现在,中医仍用“五行”来概括人体的器官(心、肝、脾、肺、肾脏)和生理功能;中药中也有五行之分——属水的药物多具有利小便的作用,属火的药物大多能消热解毒…… 在西方,也有许多人相信并且使用“五行”。据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精通五行之术。而古代阿拉伯医学也认为,疾病可分为五类,应分别用冷、热、温、凉、平5种方法治疗。 17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五行”介绍到了日本,随后被应用到医学上。
20世纪初,日本的物理学家又根据中文古籍中关于五彩丝线能防止毒虫叮咬的说法,发明了一种防蚊镜,并在国际市场上热销。这种镜片呈八角形,由红、绿、蓝三色玻璃丝浸透而成,据说能有效驱除蚊虫,因此又被称作“八卦镜”或“五行镜”。 时至今日,用现代科学知识难以解释的“五行”之说依然在中国民间流行着。很多人还坚信,只要按照“五行”之理调节生活,就能趋吉避凶、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