邒五行属什么?
邒(拼音 tíng),字义未详,但可解作“亭”,有止住、停止的意思。 《说文》:“停,留止也。” 《集韵·平声·真部》:“停,《说文》作亭。一曰廷,言厅事之侧舍也。”“庭,《说文》作廷。《广雅·释宫》云:‘庭,朝也。’ ” 所以,廷、庭二字皆得假借为停顿、延迟之意;而停、亭二字则分别正音为迟丁切和亭丁切。 由上述分析可知,廷、庭、停、亭四字的本义都是指空间位置,即房屋或大厅的侧面、边上。
《礼记·檀弓下》:“晋献侯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 注:「垂棘,虢地。」 又《周礼·冬官·梓人》:“宅不伐树,垣不翦草。” 注:“今俗屋不伐树,取便荫也。” 可见先秦时的“庭”与“堂”同义,皆指房屋的前面。而“廷”的字形则是由“庭”衍化而来的,指宫室或宗庙前面的空地。
后来,“庭”字除了表示厅堂之外,还用来特指朝廷上的朝拜之所——汉应劭著《汉官仪》云:“天子所以居天下之王也。南郊设坛,北郊筑畤,东方日朝,西方日夕,亦曰廷。” “廷”、“庭”二字都常常用作动词,表示引申意义,如“廷谏”(进谏)、“庭训”(教训)等。 而“停”、“亭”两字却常用作名词,表示某种具体的事物,比如驿站中的“亭”(见《说文》中“亭”部的第一个字)、马停顿之处的“停”(见《集韵》中“亭”部的第三个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