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五行什么意思?
“丹”,在八卦中为离卦,其象为火;在人体为心脏;在五色为赤;在五季为夏季;其在十天干中为丁;在十二地支中为午;在八神中为朱雀;在五脏中为心;在天象为热;在地形为高;在身体部位为头、面、目;在人体感觉为热;其在情志为天热、暑气熏蒸之感;在疾病症状为舌干烦躁;在治疗用药应以苦味为主。
总之,凡属大热、大毒、燥烈之品,皆为辛温发散之物。 如生姜、肉桂、附子等属于热性药,用治寒证宜另眼相看。
因为姜之温热与一般温热性质的药有所不同,它是有“升举”之性的,能“通神明”(《药品化义》),有振奋生命之力,所以用治阳虚之寒证,可单独应用,且宜久服。
肉桂药性走而不守,暖而不燥,既能补肾阳,又善壮脾胃,故对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所致的小便频数、耳聋、耳鸣及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疼痛均有良好疗效,而且久服无弊。
在中国文字中,“丹”字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丹砂”是一种矿石;“丹鼎”指炼丹用的容器;“丹药”是仙丹妙药的代名词;把文字分解开来,“丹”字从“林”从“火”,本意就是林中之火。《说文》谓:“丹,巴越之国,丹穴,鸟在其中”;按此,丹又成了地名了......。
中医气功的“炼丹”,是从道教的内丹术中脱胎而出的,中医气功理论中的“丹”字,自然既不同于佛语“红莲”的“莲”,也不同于“心病还须心药医”的“药”。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中医气功中“丹”字的含义,它到底是指什么?用语“调丹”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向我的老师陈公请教。
陈公说:“中医气功中所说的‘丹’字,指的就是古中医理论中的‘元神’。在古中医著作中,‘调丹’的准确含义应为:通过调动人体内的肾精,使肾精上济于脑,增加脑内的液质含量,进而促进顶窍内元神的生长、强壮”。
关于古医家笔下的“元神”,在中华医学的典籍中有着非常全面、透彻的阐述。它不但对元神的确切含义、生成、功能进行了阐释描述,而且对其生长、强壮的物质基础及所必需的条件,也有翔实、细致的介绍。从“元神”一词在古中医医书中的出现频率及描述的篇幅来看,它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极其复杂的问题。
在《黄帝内经》之《灵枢·邪客》一文中,出现了“常先身生,是谓精”,“因志而存变者,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等论述,将中医所说的精、气、神三宝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同时指出,在三者中有“精”为最根本,它在人身体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且认为,“形体以成,神气乃生,五脏六腑,心为之用,乃生百病”。在《黄帝内经》之《灵枢·本神》中又提出了“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思。因志而存变,谓之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的理论。
可见,在中医理论中,“心”在“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任物者”就是“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心”是“决定任用什么”的机关。“心”的第一项“所为”就是“忆”。“心有所忆谓之意”意即“心想起什么事,就会形成意”。“意”一旦形成,就“有所存”,意念就会“所存”于某事某物上。由于某事某物与人体本身的接触、联系、影响等的“变化”是不断的,“因志而存变”,因此,就会出现“思之无穷”的情况。“因思而远慕”,“因志而存变”而生出的“思”一旦不断进行,则“虑”也会随之而产生。“虑”的产生后,就会对客观世界及人体本身造成“处物”的影响。“虑”一旦变成现实,“智”会自动消失。古中医将“心有所忆谓之意”这个环节所出现的“神”叫作“意神”。
按上述中医理论,“心”在“人”的整个主观能动性中,是中心核心,是“总调度”,“总指挥”、“总司令”。“心”是人的“意念之源”、“思维之源”、“智能之源”、“智虑之源”、“情感之源”。是这些“根源”的根源。因此,古中医将“心”视为“五脏六腑心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