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乖原理?

隋昭德隋昭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相生的意义是:万物相生,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中生发、滋长起来的。 相生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亲缘关系;同时,由于这种“生长”的意义是向上的、积极的,所以相生又含有扶助、成全的意思。一切生养的关系都可借用此含义来表述。 木生火是因为木能释放能量,供火燃烧,滋养火焰。也就是说,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火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土不生金是因为土虽克水但亦制木,既不能让金沉郁又不能让木疏泄,二者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土过干或过湿,自然都不可能再生出金的。 水生木是因为水使树木得以生存,没有水的浇灌,再强壮的树也难以存活。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成木的源头。

金生水是因为金属矿石需要湿润的环境才能产出。如果没有水,坚硬的金属也难以形成。 火生土的原理比较复杂。首先,人体内的阳气有“五运”之说(见《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其中一运主肺,二运主肝,三运主脾,四运主心,五运主肾。五脏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而“火生土”就是指二运、三运的生法,即肝脏和脾胃的火性生发了体内的土性。这是生命过程进行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

中医理论还认为,人体的气血是随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而循环往复的。其中,“气”在右归左侧升腾,“血”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净化自身。这种循环叫做“周流六虚”、“如环无端”。“土生金”也就是指体内右侧的火势旺盛时,给正在下行的血液以温度和活力,使它们得以升华,转化为精华之气,这便有了“土载四行”的说法; “金生水”则是指左边的冷空气进入人体后,遇热而化,形成滋润身体的津液,这些津液又通过汗、涕、泪、尿等途径发散排泄,这样就形成了“金白水清”的过程。

沙镇麒沙镇麒优质答主

相乖,即相背而行、背道逆施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的一种异常关系。它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五行之间应相生而不相生或反相克者,称作生乖或克乖;二是五行之间应相克而不相克或反相生者,称作克乖或生乖。所谓“乖戾之纪,是谓从化”,是指在五行相乖的异常纪纲下,一般皆为五气各行其令,故称“从化”。“大忌备至而形见矣”是告诫人们在此异常纪纲下,疾病的发生、变化错综复杂,临证诊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乖是以五行之间互为表里的藏象学说为基础提出来的。因五脏化生的五气在内各有所属的五行属性,且互为生克关系;人体外有五窍,五窍与五经相合;五经又与五脏相合;五脏之精气又营运于五体;故内有五脏之气,外有五脏之合,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若发生五气相乖,也必然会在整体上影响五脏,故《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从化之纪,是为不恒,化袭四时,病成而变,变则痼害,有生必传,故不恒之气匪司杀也,故列者为民害也,谨奉天地之急,靡不敢当。”意即是说,在非正常之纪纲下导致相乖,是为不正常的异常纪纲,是四时变化发生质的移易,病成而变化多端,久则为痼疾难治,有生了新的病邪则相传染,则成为大害,故称为“司杀之纪”。

相乖一证为邪气太盛所致,治疗时应根据邪正虚实以及五脏所合和整体情况作通盘考虑。通常而言,生乖证一般较克乖证为重,治疗时应“抑其太过,补其不足”,但“无盛盛,无虚虚,而遗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微者复微,谓之顺;甚者复甚,谓之过;至而和者危,至而甚者蔼, overdosing,谓之反同,此政气恒病也;奇邪离经而骨气稽也。”即是指在异常纪纲下,治疗与病症相同者为顺、不同者为过;若治疗恰中病机、太过则有危险,治中病机而太重则有大害,不中病机而用同气相求之药者则愈使病情加重,这就是政气引起疾病经久不愈的原因。如果误治,使邪气离开所合之经,稽留于骨髓,则形成难愈之病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