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字五行是什么?
“萱”字的基本含义是“草中精秀者”,即“萱草”;在古汉语中,“萱草”与“谖草”是两个不同的词。现代词典把“萱”释为“谖”的简化字,实际上是错误的。
《说文》:“谖,忘也。从言,肙声。萱,谖或省。”可见“谖”是“萱”的本字,“萱”是从“谖”省笔来的。
许慎认为“萱”的意思是“使人忘忧”(即“谖”),实际上是指一种可以让人忘记忧愁的植物——萱草。《诗经·卫风·氓》中的“淇园竹兮猗猗,绿蔓如巾,有鸟硕大,其羽馨馨。”用形容枝叶茂密、鸟羽华丽的成语来描写茂盛的萱草,可见古人对它的喜爱。而“谖”字的意思也是“萱草”,《庄子》中有“倚树而歌,欲置之于高地,树以为薪,使圣人不食寒馁之食。”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将萱草作为食品。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网上很多关于字的五行属性的文章都很不靠谱。因为这些作者引用的出处都是《新华字典》第五版,然而查字典我们知道,《新华字典》从来没有关于五行的内容,所以引用它的话是很不严谨的。至于网上那些所谓的根据字形判断字义的方法也是不值得采纳的,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很多字形跟字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24个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反映季节的,分别是四个季节的开始、中间、结束,并平分了四个季节。“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是反映降水现象的。“白露、寒露、霜降、小寒、大寒”是反映气温变化的。因为十二月建和今天的农历有联系,所以24节气的名称都留在农历里,按阴历编排,但基本符合太阳历,节气反映了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们在时序上的不均分是季节、气候、物候变化的结果。节气的长度,从历史到未来都变化很小,基本保持均匀。
“气”主要指的是我国北方黄河淮河平原或黄淮海地区的农事、农时和植物、动物及人的活动状况。因为这个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源头,是中国5000多年农业文化的摇篮,是周秦汉唐的文化中心,是天下“道”的发祥地。“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主流,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度”,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所以,反映这个“道”的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时空坐标,而且成为指导人们生活保健、社会文化生活的“度”,成为中华民族的时空尺度、文化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