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哪指什么?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源于战国时期齐国所铸铜币“刀布”上的文字。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同时,将刀币的“五”字改成“金”字,将“行”字改成“银”字,形成了“金银铜铁锡”五个字的偏旁,这就是“五行”的由来。 而这五种金属,在汉代被赋予了一层阴阳属性。“金”代表了西方和秋季,属阴;“木”代表着东方和春季,属阳。其他三种金属则分别对应五个季节——夏季是“火”的象征,冬季是“水”的象征,“土”象征中(季)春。
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推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如《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关于五行的音乐理论——“金声而水应,鼓乐而竹应,丝声而木应,匏声而土应,石声而金应。”“金”对应“石”;“水”对应“木”;“木”对应“火”;“火”对应“土”;“土”对应“金”——正是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 随着阴阳五行观念深入人心,许多自然现象也被赋予了阴阳五行的性质。如一年中有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有阴阳合历,昼夜各十二时辰……所有这些都被归化到阴阳五行体系之中,并由此构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时空观。
五行,古代道家的一种系统观和方法论。“行”就是“功”、“性能”、“作用”,即事物之间存在合五而为一或离一而为五的生成变化关系。
根据《尚书·洪范》、《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襄公元年)、《国语·郑语》、《礼记·乐记》、《周礼·考工记》等传世典籍的记载和研究,古代的五行说在春秋末年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系统的思想。五行家认为:宇宙万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的运动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处于不断的相生相克之中,通过相生相克的运动,维持着世界的动态平衡。
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被行家从多方面、多角度引申到社会、政治、和文化以至生命、身体的组织结构与病理上,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五行思想体系。用五行思想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贯穿万物,旁及礼乐,分析人和人体,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宇宙—社会、人类系统观。
虽然,这种系统观不是后人所说的科学概念,其中确有不少的牵强附会和神秘主义的臆说,但作为一种系统观和方法论,在哲学和科学思想史上却发挥了深远影响。阴阳与五行,是我国古代具有特色的辩证思维模式和系统思维模式。五行思想被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所推崇和实践,其后裔和支派,遍布于我国古代各门自然科学和各种文化形态之中。”